新浪财经

赵晋平:中阿经贸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2011年04月27日 20:3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李敏康 杨国华报道

  据商务部的数据,阿拉伯国家是中国主要原油供应地和重要的经贸市场。2010年,中国—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元,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承包工程超过1100亿美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日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中阿经贸关系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月初,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研究中心成立会议上,赵晋平指出,中国和阿拉伯经贸关系有其特殊性,它是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多项对外战略的汇合点。

  赵晋平告诉记者,首先,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外贸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和阿拉伯经贸关系发展将充分体现这一转变。中国在执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企业面向阿拉伯国家地区投资正在迅速地增加,促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机会。

  其次,中国和阿拉伯经贸关系是中国实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一个重点。中国过去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地区国家,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格局面临新调整。加强新兴市场,强化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助于分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动荡给我们带来的风险,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多机会。赵晋平分析说,阿拉伯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但一般来说,阿拉伯国家工业体系相对比较集中的,不具备非常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企业面临新的市场开拓机会。

  赵晋平透露说,前几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配合商务部,就中国海外合作委员会建立自贸区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通过这个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品,中国的商品走向阿拉伯世界确实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也具备了这样的市场空间条件。

  第三,中国和阿拉伯对外经贸合作关系,也体现了国家对战略资源的考虑。阿拉伯国家是全球的石油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中国有相当多能源进口来自于这个地区。(中东地区的石油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的50%左右)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去吸收一些国际资源。赵晋平说,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一方面为中国提供重要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为资源的提供国和供给国提供一些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机会,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阿拉伯国家为我们提供双赢的平台,双赢选择的机会。

  再有,目前中国在推进自贸区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制度性层面是深化双边的经济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和自贸区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也存在通过制度性合作,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深化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赵晋平向记者介绍说,在2003年,为推进自由贸易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一个课题组,专门就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就自贸区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有关这些方面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所得到结论是:通过加强中国和海外合作委员会,也包括加强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合作,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它不仅对中国和中东国家有利,而且会对全球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开拓新的合作方式,开拓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制度性的合作,通过实施自贸区战略来真正达到双赢的成果,这是中国自贸区战略在中国和阿拉伯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体现。”赵晋平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