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8日 07:35 来源:时代周报
乐陶
南通市最近公布的《公务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行为规范》,放在如今海量的官样文章、文件中,其实平平无奇。但学过传播学的记者灵感乍现,想出一个非常提神的标题:《公务员看黄片、婚外情将被“追责”》,于是化腐朽为神奇,势如破竹地传播开来,引得大家一拥而上,口水横飞。这是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好案例,值得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仔细琢磨,深入体会。
就文本来看,《规范》不过是领导讲话、红头文件、法条、口号等等的一锅煮。眉毛胡子一把抓,逻辑相当混乱。如把“缺乏爱心”与“破坏生态环境,毁坏公共设施或文化古迹”并列在一起,显然不妥。一些规定是没话找话,如“不得对服务对象提出的正当要求和意见置之不理”,“不得主观臆断,造成工作失误”。而在21世纪10年代,《规范》还把不得“观看、收藏、传播黄色影视和书刊,拨打色情电话”作为一项重大禁令,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不知今夕何夕。有网友就说,现在谁还看这么低俗的东西啊,都直接演男主角去了。
南通市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处陈钰新处长的炎炎大言,才真的让网友们气闷。他说,公务员是社会的“主流群体”,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底线,理所当然要高于普通百姓”。陈处长的话气势很足,作为“公务员”的优越感跃然纸上。
在人格平等成为普世价值的现代社会,你说我没你有钱,我认了,但你说我道德不及你,这是侮辱人,一定要迎头痛击。而且按照我们的意识形态来说,人民群众是最有道德的,陈处长低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放在几十年前那是骇人听闻的。显然,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陈处长都有必要向人民群众道个歉。
事实上,不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西方民主国家,官僚阶层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中国古代有官、吏之别。一个县衙,大概只有县令是官,其余都是吏。“官”为数很少,主要是有科举功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是社会道德之表率,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之来源,人们对之显然是有道德期待的。而广大吏员,即“胥吏”,如《水浒》里的宋押司、武都头、杨节级等等,则是掌握一些文书、缉捕等技术,以之混口饭吃的政府雇员,同理发的手艺人、跑堂的伙计并无本质区别,百姓与朝廷对之也无特殊的道德要求。
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体制也是如此。国家元首与地方政府的首脑一般是民选的,他们是共同体的象征、表率,人们对之有道德期待。而政府各部门广大的行政官员,实际上也仅是以行政技术、经验谋生的雇员。处理行政事务是他们的职业,这与个人道德、政见无关,所以民众既不把他们当做道德楷模,他们也无需随民选首脑的更迭而去职。奥巴马上台,只需新任命几个部长就行了,庞大的行政雇员队伍还是老一套。
中国20世纪以来,官场特点之一是官、吏合一,融为“干部”这一新阶层,行政系统的组织性大大强化了,行政效率由之大大提高。到今天,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干部”又逐渐变为“公务员”。
“公务员”这一称呼显然又开始强调其技术雇员性质了,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也在强化这一取向。由“干部”到“公务员”这一变化,其实与“人民公仆”的说法更相适应。你就是人民花钱雇佣的一个仆人、管家、服务生嘛,你要在道德上凌驾于人民,凌驾于主人,你成了“主流群体”,人民倒成了边缘群体,岂非咄咄怪事?
南通市要规范公务员的私生活,正是基于一种主仆颠倒的陈旧心态。从这种心态出发,无法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贪腐只会愈演愈烈,《规范》只会沦为笑柄。而且这也会让广大的一般公务员十分尴尬,这口饭真不容易吃了,按陈处长的说法,连酒后在饭桌上高谈阔论都不行。
实际上,公务员仅是一种职业,没必要要求公务员都做柳下惠,毕竟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