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濒临失传的技艺

2011年04月29日 00: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华荣九王建

  

濒临失传的技艺
在裱画店铺鳞次栉比的北京琉璃厂最西端的南柳巷,坐落着一处由中央美院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亲题的紫地石绿色“欣雅斋”榜书匾额和一个“百年老字号北京裱画铺”,其主人是当今国宝级装裱师之一——张派装裱技艺第四代传人张建国。

  店虽不大,屋内却充盈着颇浓的书卷气。只见正墙上方悬挂着书画家金默如的题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是几近乱真的今人模本兰亭序墨迹。笔者曾在店里看到一件支离破碎的书法作品,像是一副对联。画面呈深古铜色,脏乎乎的,上面布满污渍和黑色、红色的霉点,字迹也显得有些模糊,看上去只是一堆破旧不堪的故纸,但却能使人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张先生介绍说这是刘墉的对联,是一幅不多见的文物级书法作品——果然非同一般!张先生接着说:“尽管它坏到这种程度,但干我们这一行的都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把它修好……现在仅仅是开始,以后还要对画面进行清洗,去霉点、水渍,再进行揭裱、反复上墙、反复阴干、配绫、打蜡等等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最关键的是,在过程中还要对画面上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全。所以,这套程序下来,少则几个月,如果画面大、破损又太多的话,干一年也是它。”

  张建国生长于装裱世家,曾师从在荣宝斋工作多年的装裱大师高进斗学艺,同时在王府井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做裱画师,是一位家学渊源、身怀绝技的装裱大师。

  针对现在盛行机器装裱工艺,张建国认为,机器装裱是近些年从日本引进的“洋快餐”。是通过加热加压,使塑料黏合剂瞬间融化,将画纸与背纸黏合。在这个过程中,加热加压会使颜料和纸张起化学和物理变化,黏合剂也会随因温度和时间的变化逐渐老化,这些都对作品破坏性极大,从而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装裱效果和寿命。而且过大的画也裱不了。更关键的是“一槽儿烂”,机器装裱只能装裱一些非艺术品。所以,但凡称得上艺术品的字画是决不能用机器装裱的,更不用说古字画了。

  干这种古旧字画揭裱,技术难度很大,没有一二十年的经验不见得敢上手,一招一式绝非师傅站在一边指点指点、用嘴说说就能解决问题,但张建国在为数不多的旧画修复的人员中是比较有名气的,许多破旧的名家字画都是经他之手修复的,他不光能裱新旧字画,更能将破烂不堪的老字画修复成原貌,还不失历史感。他讲起曾经修复一幅明朝著名花鸟画家吕纪的六尺镜心的情景时还意味深长,他说:“那是一幅绢本的画。画的下面已有部分残缺。修理这样的画,不但要有很高超的揭裱技术,而且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还要了解画家及作品的画风、用笔用墨特点等等,这样才能将缺失的部分补就得天衣无缝。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挽救文物字画,让中华民族更多、更好的文化瑰宝千秋万代得以保用。”

  数月后,再次来到欣雅斋看望张老先生,见到了那幅已经修好的刘墉书法对联画心“捡茶为款同心友、拓室因添善本书”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昔日一堆纸屑竟然变成了像是一幅保存完好的作品,熠熠生辉。它静静地在画案上躺着,又像是在默默地述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