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蔬菜贱卖:无法喜悦的丰收

2011年04月29日 20:44 来源:粮油市场报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山东等地出产的包菜、莴笋等时令蔬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销现象。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形,除了天气良好利于蔬菜生长外,还与市场信息不对称、菜农盲目种植有关。

  □本报记者 闫巍 见习记者 王娜

  “地里的洋葱、白萝卜眼看就要熟了,可到现在还无人问津,我心里急啊。”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蔬菜种植大户邓其玉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早已经和人家签好出售协议,拉菜的卡车就等在田间地头,但是现在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丰收的蔬菜烂到地头。”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山东等地出产的卷心菜、莴笋等时令蔬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销现象,不少菜农欲哭无泪,被迫定出了几分钱一斤的历史最低价,但即使如此,手中积压的蔬菜仍然乏人问津。

  贱卖的蔬菜

  2011年4月13日,在深圳打工的80后美女农民工“叶薇祺美玫”发微博(http://weibo.com)向网友求助,称其老家湖北嘉鱼县数十万吨包菜销售不出,愿意将自家包菜悉数捐出。

  该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叶薇祺美玫”说:今年包菜2分钱一斤,与其烂在菜地,不如捐给偏远山区,如有人愿意出运费,我承诺将家里100吨包菜全部捐出去。

  除了她家所在的陆溪镇,该县潘家湾镇也种有6万余亩包菜。因为运输和人力成本过高,包菜贱卖仍无人问津。很多菜农只希望有人帮忙捐走,“总比烂在地里强”。

  “总比烂在地里强”,这就是农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在获得丰收后的现实。

  更惹人深思的是,这并不是个例,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蔬菜贱卖”四个字,随之出现的搜索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两年被贱卖的蔬菜。

  2010年12月,四川彭州莴笋滞销,每斤低至8分钱。而就在1个月前,莴笋的价格还在8毛钱/斤左右。

  2010年12月,重庆綦江县10万亩萝卜被“贱卖”。往年收购价都是每斤1~1.2元,在重庆市商委11月份出台稳定物价的文件之后,萝卜的收购价就被压成了4角8分。

  2011年1月,珠海西芹滞销,每斤低至两毛钱。

  2011年4月,陕西周至县6000亩芹菜滞销,跌至5分钱一斤,仍然少人问津。

  农户们面对滞销的蔬菜,即使赔钱,也希望能卖出去。蔬菜的储存期大都较短,储存成本较高,如果卖不出去,只能白白扔掉。

  种菜,还是种粮?

  “今年出现‘卖菜难’,一方面是去年蔬菜价格比较高,今年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很高,扩大了生产面积;另一方面是今年春季天气变化异常,北方和南方的蔬菜‘碰头’,造成蔬菜集中上市。”河南省新野县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红晓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新野县去年卷心菜最高价达到1.2元以上,是今年的10倍,收购商的数量是今年的2~3倍。

  “去年来收购蔬菜的货车最多时能够达到60~70辆,今年一共就来五六辆,但也仅仅收了3天就不来了。”邓其玉说。

  盲目跟风种植,是农民蔬菜种植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各地的农户在选择种植何种蔬菜时,和市场联系较少,大多数是由种植习惯决定的。同时,农户们判断是否种菜以及种何种蔬菜的标准往往是依据近年来的蔬菜价格。

  “去年蔬菜价格高,看到种植蔬菜赚钱后,我们村周边的农民都不种小麦了,都改种植蔬菜。与去年相比,新野县周边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了几百亩。”刘红晓说。

  刘红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蔬菜需要种子200多元、化肥450元、人工150元、农药100多元、浇水100多元,总共下来种植卷心菜投资在1000元左右,而1亩地的产量在7000~8000斤左右,行情最好时农民每亩蔬菜的净收入能有上万元。

  “而如果种小麦,年景最好时每亩地也就能赚千元左右。但是有国家政策作支撑,小麦无论如何赔不了钱,但是今年的蔬菜却令不少人血本无归。” 刘红晓说。

  盲目跟风种植现象却并不仅仅出现在河南。在山东,当2010年出现韩国泡菜危机的时候,很多菜农闻风大量种植白菜,到了今年的市场上,囤菜商大量囤积的白菜都很难卖出去,更别说新上市的白菜了。

  而在浙江省慈溪市雪菜主产区,目前雪菜收购价仅为每斤0.11元左右,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收购价0.35元。

   “农超对接”还需推进

  “从最高10多元1斤的高价时代,到目前每斤几分钱都无人问津的低价行情,经历不过短短几个月。”邓其玉说,“我自1997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以来,今年的行情还是第一次遇到。”

  “卖菜难”问题出现后,国内各界人士再次把目光投向“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就是将生鲜食品直接由田间地头直销超市。由于省去了众多物流中间环节,超市反而有余地给出比中间商更高的收购价,农民由此获益更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超市买到价格更实惠的农产品。

  我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进“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但是时至今日,“农超对接”依然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现在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已经由“十一五”初期的15%提高到20%,但相对于亚太地区70%的比重,这个比例仍显太低。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表示,“农超对接”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求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另外在推进“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

  而农户“小生产”与现代经济“大市场”产销模式间的矛盾,被视为“卖菜难”的主因。

  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富宇表示,我们是和山东、河南、河北的合作社签订合同,现在援助专区卖的这些菜都是通过当地的合作社,因为农户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因此,“农超对接”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推进农业合作社。“生产的组织化正在积极地推进,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把零散的农民分头种菜集中起来,提高农民种菜的组织化。”王炳南说。

  面对“卖菜难”,国家相关部委也做了经济部署。近日,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开展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