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经济发展现在的确到了关键时期,现下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概括讲,一个国家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种种问题不能处理,种种矛盾发生,使得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公,差距扩大。由这些经济问题导致经济低迷和衰退,民不聊生,造成了社会、民族、宗教等一系列矛盾的激发,酿成了经济危机,比如东亚、拉美、中东北非的危机。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经过高速发展,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面对新问题,特别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处理,穿越不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关键是因为这些国家创新力弱,没有新产品开发,没有新的投资领域发现,不得不过度依赖外需。二是此阶段如果效率提高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三是创新力弱,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尤其是市场化竞争严重迟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越是稀缺的资源,越是政府控制,越不是市场控制,而是按照腐败指数分配,一定导致低效率。低效率的同时,法制化进程、民主化进程更加滞后,必定酿成社会不公、经济泡沫。
中国能不能穿越这个陷阱?既有机遇也有困难。现在根本的根本,重中之重就是创新,提高创新力,特别是制度创新。基础性意义的制度创新核心就是加快市场化竞争,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竞争秩序。这个过程当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的作用极为重要。
我们商品市场化基本完成了,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化,但是要素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市场建设的秩序,竞争的公正性亟待提高。整个市场化竞争的改革在前面三十年的很长一段是以企业改革为核心,现在恐怕要逐渐转向以政府改革为中心。我们市场化进行评价的标准,从前些年单纯的物质标准、解决温饱、解决人民福利,越来越转向公平和效率、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中国市场机制锻造基本的微观基础,特别是经济结构基础,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微观活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造性,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竞争的空间,这是中国市场化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