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画家范曾的500万名誉战

2011年05月03日 00: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被告郭庆祥:“以后该说我还是会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I北京报道

  这绝对是当今艺术圈里两个最高重量级别人物的“战争”:一位是目前国内身价最高的在世画家,一位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收藏大佬。

  范曾状告郭庆祥。

  去年,此案就被N多媒体列为当年艺术圈的十大新闻事件之一,扎在被“天价”、“纪录”、“疯狂”等字眼包围的艺术品市场中,这场官司格外显眼。

  大佬“开掐”

  在经过了两次延期之后,4月22日上午,范曾状告郭庆祥侵犯名誉权案终于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尽管在近四个小时的庭审中,两位主角范曾和郭庆祥都并未现身,而是由代理律师代为答辩,但双方较力仍相当激烈,几度相持不下。

  这场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沸沸扬扬的名人官司,吸引了众多媒体到场。这也难怪,因为这两位“开掐”的人物绝对算得上是艺术圈的顶级“大佬”。

  范曾,刚刚在今年年初登顶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1胡润艺术榜》,这不仅使得他成为目前市场行情最好的在世画家,也成为第一位登顶艺术榜的国画家。2010年,他的作品仅在公开拍卖市场上的总成交额就高达3.9亿元人民币,较之2009年的1.5亿元人民币大涨了163%。其中,成交价最高的三幅画分别是创作于1988年的《竹林七贤图》(1568万),1982年作《载歌行》(1568万)和2002年作《日出东南隅》(1344万)。

  郭庆祥,著名收藏家,国内著名收藏机构玥宝斋的主人。在郭庆祥的掌舵下,玥宝斋不仅成为了国内最著名的吴冠中收藏机构,也收藏了众多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吴作人、黄胄、赵无极等近现代大师的重要作品。

  此案曲折,须从头说起。

  2010年5月,上海《文汇报》在争鸣栏目发表了郭庆祥的一篇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此文中,郭庆祥批评了当下书画界的一些浮躁现象,其中提及自己当年收购“一位当下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画作的经历:

  “当年,有朋友找到我希望我收购200张他的作品,我随即打了200多万过去。一个月我就拿到了第一批100多张画,展开一看,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是任伯年的,花鸟是李苦禅的,七拼八凑当作自己的了。二次交货前,我跑到他的画室去看个究竟,出乎意料的是,他将几十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由他的学生盖章。”

  “这哪儿是画画?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嘛。”这一经历使郭认为,该画家的作品不值得收藏。

  “可是今天,这位书画名家在摄影机前却这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成就: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郭庆祥对其自称大师、巨匠的言论非常不能赞同,而且认为对于整个书画界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但整篇文章中,郭庆祥并未提及这位画家的名字。

  6月24日,《文汇报》又刊发了美术评论家、著名画家谢春彦的署名文章《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和署名孙逊的文章《画家最终还是要拿作品说话》。这两人文章中也有与郭庆祥类似的观点,认为“一些画家频频亮相媒体,高调热炒自己,甚至不惜动用著名学者和国学等名目来为自己造势,这种做法确实太过了点……想想今天画史留名的一些画家,何曾自封过乃‘五百年出一位’的巨匠?……一个画家,如果也忙于在屏幕上夸夸奇谈,也绝不可能画出大作品。”但文中同样未提及“一些画家”的姓名。

  2010年9月,范曾一纸诉状将郭庆祥等三人及刊登三篇文章的《文汇报》告上法庭,认为三篇文章“无任何事实依据地随意贬低原告名誉,侮辱原告人格,导致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已构成对原告方名誉权的侵犯,要求《文汇报》向原告登报赔礼道歉;要求郭庆祥赔偿原告名誉及精神损失费500万元、谢春彦和孙逊各赔偿20万元”。

  这一主动“对号入座”,并提出天价索赔的举动,立刻引起极大关注。案件尚未正式审理期间,双方拥护者的口水战已经逐步升级。而郭庆祥更是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照片,并称将在庭审时呈上这些照片作为证据。

  而这组照片实际上是由范曾的学生崔自默拍摄并发表在“自默文化网”上的,意在赞扬范曾绘画技巧的精湛。“这根本不是什么流水线作画的证据。”崔自默说,“这只能说明先生可以在瞬息之间创作十来张不同面貌特征的老子,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精神内质是惊人的相似,‘技近乎道’,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里阐述的游刃有余的境界。”

  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原定于2010年11月9日开庭,但由于同为被告的《文汇报》提出管辖权异议而不得不延期至2011年1月12日开庭。而今年1月12日,此案又因郭庆祥提出管辖权异议而不得不再次延期,直至半年多之后的4月22日才得以正式开庭。

  当天,法院并没有对此案做出当庭判决。这几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庭审结束之后,范曾的代理律师表示,同意接受法庭调解,但调解对象不包括郭庆祥。而郭庆祥的律师也表示,郭庆祥一方不同意调解。

  艺术家“说不得”?

  截至目前,原告方范曾及其代理律师都表现得极端低调,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不做任何表态和回应,记者也试图联系范曾方面或采访其代理律师,同样未果。郭庆祥则一直在各种场合继续表达着与文章中类似的观点:流水线不是创作是生产,如此得到的不是艺术只能是工艺品。

  “一个画家怎么画画、卖多少钱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不关任何人的事,但是如果他还要打着传统文化旗号,把自己塑造成大师、圣人、巨匠,就是歪曲了国学精神、歪曲了艺术和审美,就应该有人说出来。”郭庆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书画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范曾的高价作品大多是他80年代创作的早期作品,而近年来的新作则行情一般,这也说明,流水线式创作的争议还是对范曾作品的市场行情产生了一些影响。”

  “艺术究竟是好是坏的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能不能评论,如果连说都说不得,那就很可怕了。”郭庆祥说,“而且我的文章根本算不得尖锐,我连名字都没提,我只是想提醒画家、收藏者和公众们警惕这种现象。”

  郭庆祥表示,范曾在起诉之前并未与其沟通,拿到索赔500万的法庭传票他“很惊讶”。

  虽然官司是第一桩,但是这次其实并不是郭庆祥第一次因为“评论”而遭争议和麻烦,之前他曾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批判过“某些当代艺术家在拍卖场上屡创天价,但是作品其实展现的都是丑态,恶搞中国人形象以迎合极少数外国藏家的趣味”。

  他还公开鄙夷过被业内奉为宫廷收藏宝典的《石渠宝笈》,认为其不过是“商业概念”,价值有限、赝品多多;他还批判行情火爆的清宫皇家收藏“庸俗”……这些文章和言论不仅引来无数人与其“商榷”,也让他在圈内有了一个 “大嘴郭”的名号。

  艺术评论的界限在哪儿

  其实,此案最终的输赢,对于范和郭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有分析认为,这件“一篇评论引发的官司”所带来的关于“艺术评论”边界如何界定问题的讨论,对于整个艺术圈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

  整个案件的核心就是如何界定正当的艺术批评与名誉侵权。“这类案件的核心是判断事实是否客观存在、是否存在诽谤,而以本案来讲,还有一个究竟是评画还是评人的问题。”第二被告、上海《文汇报》方面的代理律师富敏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也曾经在谢晋遗孀起诉宋祖德案中任谢晋方的代理律师。

  “好在这篇文章是郭庆祥写的,如果是一般的评论人或者记者所写,那这500万的索赔额,恐怕会很吃不消的。”一位知名艺术评论人半开玩笑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输了,基本上要倾家荡产;就算官司赢了,律师费和诉讼费也是笔不小的数目。”

  富敏荣曾经参与过一起企业告记者诽谤的案件,索赔金额高达3000万。“当时记者的账户被查封,案子拖了很长时间。目前索赔标的多少是原告方的权力,标的很高即使打不赢也可以拖死你,而且律师费和诉讼费都会高得惊人,因为律师费和法院的诉讼费用是按照索赔金额多少计算的。”他说。

  “今天的艺术界确实百花齐放了,但并没有百家争鸣,敢说真话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郭庆祥表示,“如果非得要政府成立一个文艺批判检验和监督部门,审批通过才能发表评论,那可真是笑话了。”

  “反正,以后该说我还是会说。”郭庆祥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