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国“无所不能”可能招致“无所不用”

2011年05月03日 23:55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本·拉登被打死的消息一公布,美国白宫、五角大楼等处弥漫着一种近乎狂欢的气氛,许多美国人来到世贸广场,或哭,或笑,或拥抱,庆祝这迟来的正义。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迫不及待地宣称,“这是反恐斗争的重大胜利,证明美国无所不能。”

   “无所不能”只是激动得难以自持的奥巴马暂时宣泄一下心情而已,没有人、甚至包含奥巴马自己也不会天真地认为美国真的“无所不能”。相反,拉登的死亡,可能招致恐怖分子“无所不用其极”的反抗和报复。

   人们不应该忘记,2001年9月底拉登接受巴基斯坦一份报纸采访时说,“即使我不在,伊斯兰圣战仍将继续。”美国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在得到拉登死讯时警告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恐怖分子会企图报仇。”拉登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符号消失,不代表符号所蕴含的情绪、意志和价值观消失,正如我们在电脑上删除“快捷方式”,而“程序”依然存在一样。打死拉登,除了使美国“9·11”受害者家属得到部分心理慰藉,并给奥巴马竞选连任增添有力的砝码外,对铲除恐怖主义并没有根本性的意义。不仅如此,拉登的死,有可能使集中的、有迹可循的恐怖主义“大瓷盘”,摔成更多细小、锋利的“小瓷片”,更难收拾,更加难以使人们获得安全感。

   人们痛恨恐怖主义的暴行,但是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更愿意对准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人一直有很强的优越感:市场化是最有效的经济制度,自由、民主、人权、三权分立等是最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要是不推行他们认可的制度,谁就是一种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无所不能”的错觉,常常引导他们走上干涉别国内政的道路。从早先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无不是西方输出价值观造成的。

   结果怎么样?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打输了,伊拉克打成了“泥潭”,利比亚还在打。但西方似乎并无从中汲取教训的意思。

   一国或一民族的价值观是千百年来自身逐渐沉淀、升华形成的,改变起来相当缓慢。文明只能用“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或影响,不存在谁比谁更文明,哪种文明可以吃掉另一种文明的问题。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观,不独是西方人的最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千百年的执著追求———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天生喜欢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的制度?但其中有条界限: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或社会制度,应该由该国人民决定,而不是外力强迫。自觉、自主、自发的民主进程才是稳定而可靠的,“移栽”的民主制度几乎没有成活的先例。

   最典型的例子是古巴。几十年来,美国通过封锁、压迫、暗杀等手段,处心积虑地要搞掉古巴的“社会主义专制制度”,都没有成功。2011年4月19日,备受关注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针》,拉开了古巴轰轰烈烈的改革序幕。古巴改革不是美国施压的结果,而是古巴党和人民总结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训,借鉴中国等改革开放经验,作出的坚定历史选择。人民选择了改革的道路,人民就会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不管改革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不管美国愿不愿意,古巴的改革进程都会义无反顾地推行下去。

   回到反恐。我们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因为它是对生命和人权的毫无选择的践踏;但我们以为,除掉几个关键的恐怖分子,对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并无根本性的帮助。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的孳生土壤,各国必须学会“包容”,包容才不致导致极端。否则,“杀了本·拉登,还有后来人”,反恐将永无结束的可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