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5日 07:14 来源:金融时报
李倩 雷和平
记者李倩雷和平如果不是有采访任务,也许这辈子我们很难来到宝鸡的凤县。百度上关于凤县的介绍是这样的:凤县古称“凤州”,始建于秦朝。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西邻甘肃,南接四川,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史上多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由此可见,去凤县的路有多“崎岖”。
而正是因为它地势险要,早年人民银行才将105库建在这里,也就有了长年驻守大山深处的守库人。正是这些基层央行干部职工经年累月的寂寞坚守,才得以让存放这里的国家宝贝、人民财富安全长久保存。这其中105库副主任王宗瑜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老王是个以库为家、敬业乐业的人“我是一个乡下娃,能走到今天,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要加倍珍惜这份工作。”
105库坐落在秦岭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中,一个不起眼的山包下。不大的库区里,除了一座钢筋水泥浇铸的库房,还有两排简陋的平房,那是办公、值班睡觉和吃饭的地方。抬头望去,小山包的山头就在库房上边,半山腰的一道高墙,把这里同世界隔绝开来。这就是王宗瑜和他的同事们长年坚守的地方。
初见老王,如果不是在库上,你可能以为他就是关中某村的庄稼人。他个子不低,腰板挺得很直。一张国字型脸,被秦岭的山风吹得黝黑。额头上、眼角旁爬满了皱纹,黑发中夹杂着银丝。1982年,老王30岁的时候,来到这个收入不高,工作性质比较“神秘”,纪律严、制度多、责任大的人民银行105库,成了一名守库人,一干就是30年。
库上工作人员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老王从司机做起,不仅负责后勤、采买,还要每月几次往返几百公里到西安上级行送材料、取文件;2002年担任副主任后,操的心就更多了,工作也更忙了。
老王的妻子李凤玲对记者说,他一周三天一换班,值班的时候24小时在库上;不值班的时候,也是早晨6点到单位,下午7、8点才回家,倒在沙发上就鼾声四起,连最爱的小孙子他能抱抱的时间也不多。1岁多的小孙子,现场给大家模仿了爷爷打呼噜的声音,这也许就是孩子眼里的爷爷。“中午饭几乎没有在家吃过。晚上有时给他做了饭,他不回来吃,没有做饭,他可能又回来了,没个规律,家里人只好迁就他。其实他自己会做饭,而且做得很好吃,就是没时间做给我们吃。”李凤玲流着泪说,有时好久见不到他,被他喊上来送个药啥的,也是在库门口交给他东西就让回去了。
记者帮老王大致算过一个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库上到分行一次,早上7点出发,晚上8点到,大约13个小时,每个月最多5次。现在条件好多了,特殊情况6、7个小时,一般情况也要4、5个小时。但一个月也会有小半个月都不在家。
70多岁的105库老主任赵继存是老王的老领导。“当初调老王来库上工作就是看他本分、老实,再有一点就是爱学习,肯动脑子。”老主任说,就是平时,老王也是以库为家,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库上,即使不上班也不加班的时候,只要库上有人找他,他就立即赶到。哪怕啥事没有,他也会到库上来走走看看才能放心。
赵主任和老王住在同一栋楼里,退休没事常坐在家属院里晒太阳,有时候就生生一个月一个月见不到老王的面,他知道老王肯定是没回家在库上呢。而实际上,老王的家距离105库不过500米路程。“5·12”地震期间,老王为了库区安全和重建,有三个月没回过家。老主任和很多同事都劝他回家去把家里的房屋加固维修一下,但老王总是说:“库上的事比家里的更重要。”
老王在库上的时间比在家时间长,老王对105库比对家亲。
老王是个坚持制度、严格管理的人在老王眼里,制度比天都大,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违反制度。
老王当副主任后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就更不轻松了。如果你知道央行行长是这个库的正主任,分行行长是副主任,你就能想见老王这个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要当的家有多大!担子有多重!何况105库是国家的重点库,里面存放的国家储备价值连城,安全的重要是常人难以想见的。
在老王眼里,制度高于一切,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违反制度。老王和他的部下们也始终严格执行着库房管理制度。无论谁要进入库房,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办理手续,上级领导也概莫能外。除了要出示介绍信,还要登记、查验身份证,进库时要按要求统一着装,开锁时有严格的回避制度,出库时还要签字、登记时间。工作人员入库工作也始终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和签字制度。
老王虽然看上去有些木讷,但上任以后,制度建设和理论学习他从不放松,每周集中学习两次,每周三还有自学。他们结合105库实际,按照发行库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求,制订了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操作规程,规范了各种账务登记、簿记登记工作,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坚持进出库制度,保证库房管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严格执行了安全守库值班制度,多年来未发生一例脱班、离岗事故。
修复105库西北围墙期间,老王一个多月都没有离开库上,常常夜间起来查看库区的安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凡发现有质量隐患,老王立即要求拆除、重新施工。施工队负责人被他的认真劲打动:“从来没见过像你要求这么严格的,我们服你了,你怎么要求我们就怎样干吧。”2008年至2009年间,105库维修、改建、拆迁和地震后的修复工作,前后施工累计4个多月时间,未发生一件不安全隐患。
记者问老王:“你这么严格要求,大家服气吗?”老王憨憨地说:“也有不服的,那我就先带头做。”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老王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做好。在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上,有个别同志怕麻烦,又怕增加劳动强度,老王就身先士卒,按规定、按要求摆放物品到位。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加大了劳动的工作量,但符合库房管理标准化要求。实践证明,此举为日后105库库房管理达标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105库进行大规模拣选库存银元工作时,老王在对废弃包装纸检查中,意外发现了一枚银元,这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为了彻底杜绝此类问题发生,他给每个拣选小组配备了专用炉子和专用废纸桶,每天工作结束时,四个组的同志交叉焚烧包装纸,一旦发现废纸中有银元,就要对该组进行处罚。同时,为了杜绝分拣过程中,出现银元无意间滑落工作服口袋问题再次发生,他要求所有进入库区工作的同志,把身上所有口袋都撕掉,以彻底消除隐患。
据了解,多年来,无数次的进库出库,包括大规模拣选银元的三年,几千万件贵金属存货全部翻腾了一遍,但是存货物品一克未少。曾经有位总行领导到105库查库,在检查完一件存货后,验收封存时发现箱子里的一卷银元只有99枚,而一般情况应该是100枚。库上马上打电话从广东分行借电子秤,最后证明分量是足够的,每件不一定非得是100枚。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是105库执行制度的情况可见一斑。
老王是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人“没有105库这个集体,就没有我老王。”
记者此次到库上时,正值105库撤库,尽管存货转移已经过半,但是1800平方米的库房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几万箱存货依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楞。每个托盘上摆着一样长、一样宽、一样高的存货。每个托盘都有编号,上面一一注明了品种、起始箱号码、车次和车皮号;每个箱子上的编码也印得清清楚楚。这些为转运时登记、管理、操作和安全提供了条件。
库上一项日常工作是倒库、码垛,六十多斤重的箱子,垛得最高的比一个人都高,上下都需要三个精壮劳力接力才能完成;最多的时候,50多岁的老王一天要人力搬运100多箱,不仅要忍受腰腿胳膊的疲劳,还要忍受地板上六六粉的熏灼,而且所搬运的木箱上有铁丝、铁皮这类的包装物,一不小心还会划伤手脚。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疼,呼吸道异常难受,手上还常常伤痕累累。看到这些,大家心服口服,再没有怨言。
老王有糖尿病,心脏也受过损伤,但是“王主任是典型的老黄牛,论吃苦库上没有人能比得过他”。同事佩服地说。
库上许多人都说老王像个“勤杂工”,老王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说:“我是一个乡下娃,能走到今天,都要感谢党和人行的培养,要加倍珍惜这份工作。”
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告诉记者,库上人员有限,库内的各项事务都要老王去操持、处理。从库内的电路维修,到上下水管道、暖气管道、各种电器、燃油锅炉的故障排除,凡是哪里出现了故障,哪里就有他,也只有这个被大家亲切称为“王师”的人,才能查出故障并彻底排除。三伏天维修电路他在现场,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困难与问题;库区围墙倒塌,施工现场有他的身影;脏活、累活、险活老王总是抢在前面,最后离去的也是他。
说起老王的亲力亲为,库上的同志如数家珍:库上一台40万元的燃油锅炉出现了故障,部件都是进口产品,凤县当地没有维修工,西安的维修工嫌交通不便不愿来修。不过这也难不倒老王。他经过反复尝试、摸索,不仅查找出问题部件,而且在厂家购买到配件后,又是他自己更换上的。老王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爱学习、爱钻研,一般情况下,车辆的维护、保养、修理等,都是他自己动手,他的修车技术也是远近闻名。
老王用他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用库区井井有条、安安全全的业绩证明着一切。
老王是个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人老王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国家的钱,哪怕是一分钱,他都看得很重。
老王是个会过日子的人,虽然家里经济有多困难他都不操心,但是国家的钱,哪怕是一分钱,他都看得很重。为了解决库区围墙内杂草和杂树生长、影响视界并进而影响安全的问题,老王就带领大家除草。后来感到这样不够经济合算,于是买了几只山羊在围墙内的空地上养着,既解决了除草问题,又可给单位集体补贴生活。
“5·12”地震发生后,老王和105库党支部带领全体职工,积极开展自救,在大灾面前,做到不等、不靠、不要、不向上级组织提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先后给驻库武警战士用篷布搭建防震篷2顶,给退休人员和部分职工家属搭建防震篷12顶。
库上装存货的小木箱,上级行给的预算是40元一只,老王硬是给砍到30多元,这样一下子就节省了几十万。而且这些小木箱都是用俄罗斯进口的松木做的,耐潮也耐用。
此次105库存货转移,按照铁路部门的规定,在机车和载重车厢之间要加挂一节空车厢,作为缓冲。老王非常认真地和铁路部门谈判,说这节车厢不装货,不能收钱。还动用私人关系协调,最后又为国家省下了近4万元。
老王是个无私奉献、寂寞坚守的人“组织上把105库交给我管,我要善始善终,对得起组织和领导的托付。把这些做到了,我心里就安然了,可以放心退休了。”
老王是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在册干部,但是工作地点却在距西安几百公里之外的大山里。他也曾有过调离的机会,2007年,组织上从105库选调部分人员回分行机关工作,但是老王说:“总要有人留下,我老了,让其他同志回去吧。”于是他又留了下来。
去年8月,西安分行领导班子调整。刚刚上任的行长郭新明到105库慰问,当问及老王有什么困难没有,老王想了半天还是说“没有”。郭行长看到他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不好意思开口,就鼓励他说:“有困难就说嘛,你这里条件艰苦,责任重大,合理的要求党委会认真考虑的。”老王这才说出了他的要求,原来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事情,而是库上一辆越野车由于使用时间较长,经常翻越秦岭,车况越来越差,有安全隐患,想更换一辆。分行党委经过研究,最后将一辆车况更好、性能佳的越野车配给了105库,老王如获至宝。
老王的爱人十年前下岗后的收入仅够交“三金”,儿子从西安统计学院毕业后,始终在外地打工,去年30岁了,才终于在凤县统计局下属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老王心里觉得有些亏了家人,但他从没有向组织叫过苦。去年爱人终于熬到退休,每月的一千元退休金不用再交“三金”了,老王已然觉得很满足了。
说起给母亲尽孝,老王有些伤感。在库上工作30年,老王几乎没有休过假。只是到西安开会、办事才有机会顺路回老家看一下老人,每次在家也就吃个饭,呆几个小时。也许为了补上这个缺憾,老王现在把母亲接到了身边。记者去时,正巧他母亲生病,老王此时正忙,老人只得被他兄弟接走照顾了。
老王是个知道感恩的人,用老王的话说,没有105库这个集体,就没有我老王,我能够从一个农村青年、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司机成长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能够做些事情,比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全靠上级领导的信任、105库老领导的提携和库上全体同志的合作、配合。
后记现在,105库的存货转走了,老王明年也要退休。偌大的库房眼看着越来越空,曾经熟悉也陪了他30年的十万余箱存货越来越少,老王的心里此时也有些空落落的。记者安慰他:“库里的‘宝贝’转走了,你的压力也就减轻了。”老王说:“组织上把105库交给我管,我要对得起组织和领导的托付。做好这些我心里才安稳,才能放心退休。”
采访结束时,老王仍然在繁忙地工作着,他匆匆地与我们告别。握着老王满是厚茧的双手,记者的心里有一种无名的感动。问他退休后还会回库上吗?他肯定地说:“会的。‘家’还在这里。”记者相信,今后无论老王身在哪里,心肯定是留在库上了。也许,105库背后的小山包上会经常有一个人望向这里。
老王进山40年了,到105库也有30年,这几十年里他从一个19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近6旬的老汉,山外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风起云涌,而老王心如止水,无怨无悔地寂寞坚守在大山里。在老王的心里,只有这座105库和105库带给他的责任。
当老王给我们看厚厚的一摞105库历年获得的荣誉和他自己获得的奖状时,我们从中也能看到了他为此付出的艰辛,看到了西北央行人的精神,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总行马德伦副行长来库上检查工作,临走时对他说:“老王,你以后会常常梦见这里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