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记者刘战红北京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为此,进一步加强及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理事会主席、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是空洞的口号,也并非是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重要的是研究与转化,为今所用,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非遗”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纯粹性保护、发掘性保护和发展中保护,而这三种方式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思路,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发展中保护是很多人关心的,发展中保护正逐渐向开发型保护转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认为,开发性、生产性的保护是要具备高水平的,比如南通的蓝印花布,现在农村很少有人穿这种东西,但南通依然有人在做此项“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其开发、保护、传承和生产实际上是在新的环境当中,高水平、高层次的一个发展探索。杭间说:“生产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高水准的文化平台。目前,很多人不知道‘非遗’的开发必须在高水平状态下进行,因此把我们中国文化变成了庸腐不堪的东西。为此有人不同意开发。其实,这不是开发的问题,是如何开发的问题。”
此项基金理事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当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过程应该是有选择的,而且要站得高,要高品位、高层次。要不然就容易庸俗,庸俗以后就是一种破坏。值得注意的是,转化过程,不是简单的贴牌生产,更不是把一个过去曾经用过的纹样,直接搬过来用。这种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一个误解。”
我国继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非遗工程”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到底什么是“非遗概念”,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它的保护原则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仅仅凭借资金去保护,有时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就是保护性的破坏。参加此次座谈会业界权威人士指出,现在有很多地方把民俗直接变成了官俗,把非遗项目进行改头换面。有些地方政府在谈到非遗保护的最大难题时,目标锁定资金。其实在“非遗保护”方面,钱的问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花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另据悉,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成立于2008年,柒牌集团投资500万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携手共同助推全国各个院校和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目前该项研究基金已有两批立项,第一批15个立项,有3个重点项目,12个一般项目;第二批有12项立项,2个重点项目,10个一般项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