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相结合

2011年05月12日 08:14 来源:经济日报

  三年的灾后重建使灾区经济与产业发展化危为机,走出了一条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年产业重建,灾区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008年7月,四川省委提出,灾后恢复重建要把握“五个结合”,其中包括,要坚持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要坚持把恢复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要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

  三年的灾后重建过程,就是灾区经济布局调整修正的过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灾区经济与产业发展化危为机,走出了一条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年产业重建,灾区关联产业向园区集中,关联园区实现集群发展,关联集群构建成特色产业带,原有按行政区域的规划布局被打破,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如今宛如山水画卷的汶川水磨镇,过去集中了60多家水泥、电石、稀土等高污染企业。震后阿坝州实施工业格局大调整,水磨工业集中区“腾笼换鸟”,工业企业北移至茂县,聚集在茂县土门循环经济发展区等园区。新水磨定位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一座以教育、旅游、商贸、休闲产业为主的川西文化名镇跃然重生。此外,阿坝州和成都两地联合创建了“飞地工业园”——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发展“外联”经济。截至2010年底,成(都)阿(坝)工业园区成功引入项目43个,总投资110.87亿元。

  3年来,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2009年3月,重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设工作启动,不管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个产业链都向园区集中和延伸。到2010年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产业园区集中度均达到7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四川省仅有的2个千亿元园区、7个500亿元园区中的5个、41个100亿元园区中的14个都在灾区。全省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灾区有6个。受援县市还与对口支援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

  三年产业重建,落后产能被及时淘汰,优势产业得到更大支持,传统产业找到新出路,新兴产业找到新舞台,原有低层次、低效益的产业结构得到大幅度优化提升,“小、散、乱”的产业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变。

  龙门山麓、川西坝上,在都江堰、什邡、汶川……一批优质粮、油、果、蔬、茶等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由上海市援建的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在都江堰市各乡镇发展猕猴桃、茶叶、食用菌、川芎等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如今在广袤的沃野上,机耕道平坦宽阔、沟渠水流湍急,蔬果丰收在望。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

  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2011年3月30日召开的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规划中的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六大领域,在产业布局方面以成都为重要节点,串联起全省众多产业带,共谋发展。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