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家园 新生活 新风尚

2011年05月13日 07:49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按

  灾后重建须精神与物质同步推进。成都深入实施以村民议事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工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成都在灾后安置点尤其是农村新型社区广泛推进以“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园 新生活 新风尚”活动,努力实现灾后新家园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整洁、行为文明,探索出一条城乡精神文明创建的新路径。

  三年前与三年后

  2008年地震后,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国坪村95%的农房垮塌。如何发动村民,破解农房重建难题?村两委认为,重建是个大事,不能由村干部包办,应发挥以村民议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的作用,让全村人参与到村庄重建发展中来。

  2008年9月9日,国坪村召开第一次村民议事会,议题就是如何重建农房。近3年来,国坪村的村民议事会议题从议房子扩展到议产业、议小区管理、议村民文明习惯养成等。目前,召开村民议事会决定村里大小事,已成为村民的议事习惯。

  新生活从新居开始。成都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花园安置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色植物环绕,干净整洁,看不到随地乱丢的垃圾。

  干净与整洁并非偶然,而是村民议事会通过决议把室内室外管得仔细。

  室内:各家各户居室清洁卫生,客厅地面干净卫生,窗明几净,不乱堆杂物;卧室被子折叠整齐,衣服收放有序,每月洗1次床单被套,勤晒被褥……

  室外:不在公共场地乱搭乱建,不在小区内乱晾晒衣物,不在墙面乱写乱画,放养家禽到不影响公共卫生的指定地点……

  看似严格的管理,其实是循循善诱的引导。“群众自己讨论决定的事情,都会自觉去遵照执行,都担心别人说他们不讲卫生。”天马镇党委书记竹坷说,和以前简单的从上至下要求做什么相比,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很多。

  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是促进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的大事。崇州市怀远镇三官村,村民议事会决定讨论村里的大事:住进了震后重建的小区,村里的卫生保洁怎么抓,清洁费如何收取,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怎么保持。

  看似被人管,其实是受灾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都江堰市天马镇向荣村村民王道成说,每周都要去参加社区舞蹈队和红歌队组织的活动,“议事会都说了,我们肯定要按要求来。”

  始终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是成都7年统筹城乡改革一以贯之的原则。成都在实践中坚持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全市农村(涉农社区)构建了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既为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证,也成为灾后重建始终平稳顺利推进的保障。

  灾后重建中,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在成都受灾地区农村广泛推行,受灾群众参与政策、规划制定和选择的全过程,重建过程中大量的矛盾顺利化解。

  成都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安置区推动的“新家园 新生活 新风尚”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安置区呈现出居住优美、民风和善的新风尚,灾区群众的行为方式有了不小的转化。

  一点一滴的变化,一点一滴的进步,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搬进金陵花园后,居民兰天茹的生活与以前截然不同,“我们社区搞了红歌队、舞蹈队,社区每周一都要请舞蹈老师来教大家跳广场舞。每天下午我都要到广场跳一会儿舞,感觉身体比过去好了,时间也不够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没什么两样。”

  灾后重建后,一个全新的开始,让成都受灾地区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2010年底,第三方机构测评显示,“三新”活动的知晓率和满意率超过80%,有70%的居住区、80%的家庭和60%的居民基本达到环境整洁、居室清洁和言行文明的标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变。

  记者点评

  灾后重建要重新构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各级党委政府是一种考验。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逐步养成健康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

  以村级公共服务事务为活动载体,成都为受灾地区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管理和服务提供了“舞台”。

  找准农民集中居住区这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成都通过深入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有效提升居住区整体文明程度,有力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