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4日 07:34 来源:经济日报
前不久,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的智能变送器传感器部件质量评比中,一款来自重庆的传感器以超过99%的产品合格率和优秀的技术性能指标,获得了同类产品中的最高分数。
生产出这一传感器的,是重庆四联测控技术公司传感器事业部。这个2007年才成立、2010年正式投产运营,有“中国变送器整机及全球最大变送器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之称的四联测控技术公司传感器事业部,有一位叫刘洪顺的共产党员,那款获得好评的传感器,正是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之手。
5月9日,记者来到重庆四联测控技术公司传感器事业部,见到了这位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同事眼中的好师傅刘洪顺。
2007年,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向四联集团转让传感器生产技术,刘洪顺因此来到美国凤凰城,学习设备操作知识。传感器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各种零部件加起来有300余种,而成品种类更是繁多,根据大小性质等,可分成700多个产品型号。零件如何搭配、工艺有何要求、设备如何使用,光记忆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就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了解原理、掌握规律。然而,刘洪顺只花了21天。
就在这短短21天时间里,刘洪顺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操作专家的变身。此后,全部93台套的各类传感器生产设备对他而言再无秘密。
“现在只要看到条形码,这个产品该用什么设备、哪种工艺、如何操作、在什么压力点下,我都一清二楚。”刘洪顺笑着说。
学成归国,刘洪顺成为传感器事业部的操作培训老师,负责对新员工进行操作培训。那时候,传感器事业部刚刚组建,厂房建设、员工培训、设备接收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四联测控技术公司副总经理赵义回忆说,“别人都想办法多休息,刘洪顺却到处找活干。”有人问他为什么,“我应该多干点。”刘洪顺的回答很简单。
2010年,经过3年的精心准备,传感器事业部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营。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生产线从凤凰城挪到重庆后,周产量仅有1400余台(套),效率下降了一半多,因此,传感器事业部空有一大堆订单,却无法生产出来形成效益。最严重的时候,积压订单高达5800台(套)。
怎么办?刘洪顺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白天,他抓紧时间传授知识经验,让尽可能多的员工掌握多门技术;晚上,为了能加快进度,他亲自上阵,在生产线上顶岗;深夜,万籁俱寂之时,他又在研究第二天的生产计划。经过一番努力,30个一线员工中,有27人掌握了2种以上岗位的操作技能,更有3人能胜任生产线上的任何岗位。产量也得到极大提升,达到了每周生产2800台(套)的正常水平。
那么,生产线还有潜力可挖吗?带着自己的徒弟们,刘洪顺又开始了新的攻关。“传感器生产零件多,产品也多,不同的装表搭配,效率相差很多。”刘洪顺的徒弟、温度补偿班班长刘江告诉记者,“于是师傅和我们一起想,是不是可以不改变工艺流程,通过优化产品间的生产关系来提高效率。”这一改变,把原本在一起生产的SB方体系列和LGP系列产品分开加工,不仅可以节约近50%的时间,而且SB方体系列的产品合格率从不足60%提升至90%以上。
刘洪顺特别关心同事。他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不仅时常为家中有事的同事顶班,在工作安排上,也尽力让每一位员工都满意。有时候,刘洪顺还要去给同事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刘洪顺自己以身作则,团结每一个同志,在党建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四联测控技术公司传感器事业部党支部书记王舟告诉记者。
如今,在刘洪顺带领下,传感器事业部L1生产线被评为重庆市2010至2011年度“工人先锋号”。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