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5日 15:10 来源:北京晚报
■薛涌
最近,看到一条关于“2011上班族亚健康大调查”的报道。这个历时半个月的调查,在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十余个省市收到了5854人的回应。结果显示:“42.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亚健康,31.53%的人偶尔有点不舒服,13.72%的觉得自己‘很糟糕,有慢性病’。只有12.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健康’。平时,觉得自己‘特别容易疲劳’的受访者高达50.27%,超过了一半。觉得‘精力充沛’的仅为23.51%。”
这次调查的科学性如何,目前很难判断。比如,被调查者的中等年龄是多少,读者还不得而知。不过,参考近年来关于白领健康的报道,这一报道的结果大概还是靠谱儿的。我有位清华毕业的朋友,在美国从事高科技,他在校时属于运动上的草包,但到美国后耳濡目染、入乡随俗,在一两个运动项目上颇有些竞争力了。最近他收到国内同学重逢聚会的照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咋一个个都走了形?特别是当年学校田径队的那位短跑选手,将军肚很是吓人。而这还是群不到四十的人!
我住在波士顿地区,附近的高科技公司很多,也碰到许多从事高科技的中国人。大体而言,三四十岁长走形的很少,运动的则很多。比如我自己练习马拉松才刚刚出道儿,一次比赛还没有参加过。但跑了几个比赛的女将已经遇到几位了。其中一位女士,几年前在顶尖的工学院毕业,在美国数得着的高科技公司上班,年薪十几万美元。她经常早晨10点多才去上班,下午不到5点就回家了。刚上班那几天喊着腰酸背痛。一问才知道,她一天居然在班上打了快两个小时的网球,不太能适应。如今,网球大概早适应了,人家该练马拉松了。一天到晚跟着公司一群人到各个城市跑马拉松比赛。
刚听到这些,心里颇觉得不可思议。十几万美元的年薪,雇来到单位打球、跑步?经常早晨10点以后到班上,刚坐下干一会儿就该吃午饭了,午饭消化得差不多就该打球了,打完球就下班回家了。公司为此还要提供许多运动设施:网球场,健身房。更有甚者,这群人赶到其他城市参加马拉松比赛,经常要公司出钱!当然,马拉松仅仅是一个项目而已。游泳的,长距离自行车的,以及其他各种运动的俱乐部,花样繁多。上班打开计算机,俱乐部的比赛消息、聚会、训练日程等等充斥了电子邮箱。当然,还有讨论怎么修房子的,怎么种花的,等等,啥热闹都有。光这些事情又要消耗多少时间?这样的企业,能这么糟蹋几年呢?
但信不信由你。这样的企业不仅没有破产,而且蒸蒸日上。雇员们快快乐乐,创意勃发。后来我算是明白了。这种经营模式,其实就是把公司办成一个运动俱乐部。大概这是后工业时代创意经济之必须吧。你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这钟公司中雇员的主力,多是一流的高科技人才。他们创造不创造,全靠自觉,其动力之一就是自己的情绪好,精力充沛。你想管住他们不上电脑讨论俱乐部的事情怎么可能呢?你设计的监管装置两下就会被他们破解了。这些人不缺聪明才智,也不缺干劲儿,情绪上来比谁都发愤。而这种人天性就喜欢竞争。美国的学校,自幼又特别强调体育。体育成了培养竞争精神的最重要手段。我在《培养精英》中描述过,美国的高科技界,从事极端体育成风。这是高科技竞争精神的自然外溢。公司要统领这些人,就要创造一种“天下归心”的向心力,大家觉得这里最好玩儿,最有意义,公司成了大家进行各种聚合的场地。同事们在这种碰撞中,有了灵感,发展出良好的合作关系,自然也开发得出产品来。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办公室和家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家可以10点不来上班,也可以上班的时候打球,但是半夜三更的非社交时间却可能在家里工作。他们不是给老板干活,是和队友玩游戏呢。老实说,一个团队,一年做出一件创意来,就够大家吃很久了。
让职工觉得“四十岁前拿命卖钱,四十岁后拿钱买命”的企业,还是原始积累时代的大工业管理,在流水线上生产标准化产品也许有效率,但在白领的创意经济中难有一流的表现。相反,让职工觉得“公司花钱给大家玩儿”的企业,职工会互相拼比,看谁玩儿得最好。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归根结底,创意还是游戏的产物。J210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