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草根公益”:我要名正言顺的长大

2011年05月17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晓萌

  西安有位“孔姥姥”,这位老人的身边因为长期有一群志愿者的陪伴,几乎成为西安最“幸福”的孤寡老人,这份“幸福”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底老人离世。而支持着这份幸福的“华商公益互助”却是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草根公益”组织。

  据介绍,西安的公益组织由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的一百多家,到现在已经萎缩到不足百家。

  然而,西安的“草根公益”

  萎缩现象只是近年来国内“草根公益”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麦肯锡统计,中国的慈善系统中,800家官方或半官方慈善机构享有80%的慈善资金来源,而中国民间约15万家慈善公益机构仅占有20%的慈善资金来源。

  民间公益组织大多公信力不足,难以募集资金,也常使慈善行动后继无力,组织难以维持。

  不容或缺的“草根公益”

  尽管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近年来,“草根公益”组织的兴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的结论是:民间积蓄多年的慈善能量正在得到释放。发展慈善事业,离不开民间慈善力量、离不开“草根公益”。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间公益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南都公益基金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可以给灾区群众提供差异性的服务,为政府的社会服务做有效补充。

  “草根公益”组织从诞生之初就在夹缝中生存,凭借着组织参与者的极高的激情、高效率、低成本以及越来越专业化的职能,如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民间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与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著名的公益组织、著名的公益事件时常成为媒体和社会的关注焦点。民间组织有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发人深思,其存在价值亦逐渐为人们所认知。草根组织显然已经具有了改变社会结构的意义,他们将促成公民社会基本力量的形成,他们正在唤醒公众意识、推动公民参与及塑造公民文化,培育着公民社会建设的社会资本。

  长期关注“草根公益”发展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把“草根公益”称为“第四域”,与政府域、市场域和志愿域相并列,并称“第四域才是社会的脊梁。”

  有数据显示,英国参与义工人口百分比为76%,美国是46%,中国港澳地区是28%,台湾地区是30%,内地是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不可否认,国内公益事业的空间还很大。

  “草根公益”名不正则言难顺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民间公益组织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就等于缺少做公益的前提,身份上不确定,后续一切工作的效用都会大打折扣。

  身份,是横亘在许多“草根公益”组织面前最大的一个拦路虎。

  其实,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完善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但直到今日,慈善组织的行业自律尚在蹒跚中前行。民间组织,试图进行行业联合时,不免会遭受种种压制。

  “基本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实践中,纯民间的联合类组织几乎不可能注册成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说,“中国社会组织实行分类注册登记,按性质不同分为专业性、行业性、学术类、联合类等,其中,具有联盟性质的联合类组织最难注册”。

  根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社团登记必须首先挂靠相关主管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的就不能登记。同时,民间组织接受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共同管理。按照这些规定,大多数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很难具备社团登记条件,无法正常纳入志愿组织管理范畴。

  大量草根的慈善团体,因为未获得合法登记,做起慈善来又时常背负着违法的风险,民间慈善机构不得不走向企业化经营。既要登记又得挂靠的现行管理办法,已经成为了草根慈善向上拔节的瓶颈。打破民间慈善发展的壁垒,已经是民间慈善的热烈期待和强烈呼吁。

  “在目前,我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更多的是以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形态出现。这种局面不利于基层民主的公民有序参与,不利于民间志愿力量的资源整合,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业内人士这样指出,民间公益组织遇到的身份确认、资金筹措等问题,是制约“草根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管理和扶持一样重要

  “有些问题,‘草根公益’组织没办法自己解决,急需政府的有力扶持和帮助。”公益志愿者们认为,经过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西南大旱、玉树地震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事件和活动,志愿者的作用和精神正在被无限放大,志愿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而当前国内慈善机构的现状却让人担心,大量慈善组织由政府部门转化而来,体现为行政化或半行政化的特点,自我生长能力不够。因为官民不分的特点,慈善项目的运作也面临公众信任危机。“草根公益”更是不言而喻。

  “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的发展是解决困难群众民生问题的需要,近年来,一些民间爱心人士和民间慈善公益项目,本着善良的意愿,克服困难,给予很多困难对象以帮助,体现了人性的关爱和慈善的真谛,他们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

  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美国慈善公益机构仅5万个,到20世纪末已达到100多万个。从5万到100万的激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的慈善公益组织由税收总署依法确定,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等。

  而国内的慈善公益组织却并不享有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草根公益”而言,是一大发展瓶颈。

  “民间公益慈善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作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和增强工作手段,悉心呵护和培育优秀草根公益慈善项目发展壮大。”李立国说,“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式,把项目运行好,发挥好作用,提高社会公信力。”

  不可否认,近几年欣欣向荣的草根慈善,一方面是因国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一些慈善组织的失望。

  然而,也有些业内人士提出:政府政策放宽松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一旦突破,势必导致社会组织的注册数量激增,而如果行业自律机制没有形成,面对日渐庞大的社会组织群体,要把监管工作做深做细,只靠政府主管部门现有的人力难免捉襟见肘;再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植社会组织,但如果不能改善民间社会组织的募款环境,使社会组织开辟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久而久之,则会助长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从而丧失掉他们最可宝贵的主体意识和自我造血能力,这样他们非但无法成为政府的伙伴和助手,还会成为政府的“包袱”等等。

  “草根公益”的成长的路纵然会很长,但是,慈善总归是一个国家的良心体现,长期运作一个安全、廉洁、高效的慈善项目,光靠个体的良心、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妥贴的制度安排——民间慈善需要完善,公办慈善需要创新,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才能开创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草根公益”组织这类贴近基层、深入一线执行项目、直接向受益人提供服务的慈善发展起来了,捐赠者的爱心才能更好地“落地”,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才能够真正迈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