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8日 07:59 来源:经济日报
图为海扶科研人员正为超声波鼻炎治疗仪做最终测试。
谢 兴摄
2011年3月27日,全球首家子宫肌瘤专病特色医院——重庆海扶医院在照母山下正式开业,这样一来,“海扶刀”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贴身、更加专业的服务。
就在去年6月,历经17年的艰辛探索,由重庆医科大学研发、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简称“海扶刀”)获得CE认证(即欧盟市场准入许可)。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获得该项认证的超声监控的体外聚焦超声治疗设备,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首次通过CE认证。来自牛津大学临床试验小组的报告表明,中国海扶超声无创治疗已获成功,实现了超声从诊断到应用于外科治疗的突破。
多年来,大型医疗器械,从核磁共振仪到CT机,其核心专利始终为国外大公司所掌控。1999年,由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科研骨干人员共同发起成立的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不到十年的工夫,海扶就凭借其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治疗核心技术在国际医疗器械产业界声名鹊起。与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均由西方率先发布的“行内惯例”不同,2003年,在海扶的主导下,全球第一个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机有关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由中国在2003年率先颁布。2005年,中国卫生部以此为基础,颁布了《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临床应用指南》。国际医疗器械巨头西门子公司不得不放弃了对该项技术的自主研发,选择与海扶公司合作,海扶则获得了西门子在医疗器械领域全球市场的合作。
开辟无创治疗新领域
“人体是一套复杂的系统,目前,我们对每个器官的作用只了解了一点点而已,摘除器官虽然简单,却可能破坏整个人体的‘生态循环’,从而产生不可知的后果。”海扶公司董事长王智彪教授认为,“尊重生命,首先就要从尊重器官开始,在实现治疗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抱着这个目的,1988年,开始攻读研究生的王智彪选择了超声波领域——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很好地在人体中传播。最开始,是研究“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随后,王智彪及其同伴发现,超声波达到一定量后将导致胚胎死亡。“能否将超声波这一‘杀伤’效应应用于疾病治疗,比如肿瘤?”于是,一粒创新的“种子”开始在王智彪的心中萌芽、生长。
其实,最早提出利用超声波治疗体内病灶的并非海扶。王智彪教授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也并非只有海扶一家在研究聚焦超声波技术。然而,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上,海外始终没有获得大的突破,而王智彪及其团队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通过数以万计的试验,一丝丝、一点点,用实验得出的数据拼出了人体各个器官中的声学环境,算出了超声波发声面与聚焦点的横截面比值,并最终掌握了人体中最合适的聚焦倍数和最合适的聚焦点大小。由此,一把中国制造的海扶超声聚焦刀横空出世,一个新的无创治疗领域就此开拓。
1998年,海扶超声聚焦刀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聚焦超声无创治疗肝癌;同年,海扶超声聚焦刀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聚焦超声保乳治疗乳腺癌;1999年,海扶超声聚焦刀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聚焦超声保肢治疗骨肿瘤。而如今,海扶超声聚焦刀已经由实用技术变成了临床适宜技术,切除一个直径8cm肿瘤的时间,也由最初的10个小时大大缩短到不足2小时,病人甚至不用麻醉,做完手术就能回家。
目前“海扶刀”已经先后出口英、日、韩、法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累计在全球800多家医院治疗肿瘤患者数万例,非肿瘤患者百万例。
特聘海外专利行家
有了好产品,更要保护好产品。站在所处领域最前端的海扶并没有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他们考虑得更远,那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继续“领跑”。
于是,海扶开始了自己的专利路线图规划。
据海扶公司知识产权、标准和信息部负责人柴社英介绍,海扶的专利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2年之前,“那时候,是发现一个创新点,就申请一个专利。”柴社英说,“一方面是把那些我们觉得的确好的技术保护起来,另一方面也把申请专利作为一种荣誉,用于研发成果的价值肯定以鼓励工程师们。”
第二阶段则是从2002年到2005年。为稳稳占据超声治疗技术的制高点,牢牢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动权,海扶改变了以往在科研工作中要成果不要专利、要国内专利不要国际专利的做法,聘请了跨国集团的资深专家,加强对海扶超声治疗系列设备的知识产权管理。海扶特别聘请了日本东芝医疗公司原技术总监兼经营战略本部市场部部长伊藤阿耶雄博士,成为海扶的技术顾问。他的到来,为海扶人带来了全新的专利思想——专利路线图。
第三阶段则是从2005年至今。现在的海扶,不但积极根据已设定的专利路线图,将重点力量投入到核心研发领域,而且紧盯竞争对手动向,通过有策略性的预研,获得关键专利,以保护自身利益。
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20年耐住寂寞的潜心研究以及专利路线图的制定,让海扶在专利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海扶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49件,国家专利87件;在包括欧盟、美国和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300余件,其中80%以上为发明专利。而且,与那些专门做智力投资公司“造”出来的专利相比,海扶的专利给所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影响。
此外,海扶公司也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标准。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聚焦超声波设备的技术规范;2005年,国家卫生部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应用指南,同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聚焦超声波治疗设备声学技术参数测量的标准。海扶让中国人第一次以标准发布者的身份站在了世界医学的舞台上。对此,日本横滨ET医院的院长奥野哲治先生这样评价王智彪教授:“你给我们亚洲人争了光!”
从输出成套设备,到输出治疗方案,海扶公司实现了我国企业在高技术领域以领先者身份参与国际合作、平等双赢的全新模式,并成功缔造出全球适用的“中国标准”。
注重“原始创新”环境
据了解,近年来,海扶公司在专利的申请布局及维护上,每年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其实专利作为产品的‘沉没成本’,很难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直接价值。”柴社英表示,“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在专利上投入这么多,主要得益于公司高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王智彪教授认为,没有核心专利,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向欧美学习,越是在发达地区,思维惯性越大。然而,到了现阶段,一味地模仿只能接近,却永远无法超越,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领域中,创新思维方式,发掘出更多的新‘点子’。事实上,海扶的成功正来源于此。”
“好的点子,就像是一个好的种子,要想让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巨木,则需要不同的培育。而这些仅靠企业的研发和培育是不够的,在核心领域自主创新和‘核心’专利要想有所成就,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树长得好,除了种子优秀之外,环境也很重要。”王智彪教授笑着说,“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标准制定,给予我们自己掌握的核心专利更多的支持。在这方面,海扶就得到了国家和重庆相关部门不少的帮助。”
此外,重庆市的创新大环境也让海扶受益良多。王智彪认为,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重庆不但拥有较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更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新领域的“领跑者”。2010年重庆全市的专利申请已突破2万件,同比增长69%,增幅位居全国第二。而今年,重庆市又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到明年,全市80%的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都将脱掉“零专利”的帽子。而随着专利工作逐步深入人心,更多的重庆企业开始逐步重视专利工作。
“‘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要靠科技,而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则是‘原始创新’。如今,在无创超声消融这个新兴领域,我们已经快走通了。我希望,我们海扶在无创超声消融领域的成功模式,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看到‘原始创新’的巨大力量,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能通过发展‘原始创新’,走在自己所处领域的最前端。”展望未来,王智彪教授有着这样的期待。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