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没有油价话语权是伪问题

2011年05月18日 14: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多年来,国内一直在传播一个概念: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价格话语权,并呼吁要争夺这个权利。这真是无知者提出的无畏口号。

  中国的原油产量占世界5%,需求占10%,而需求的54%来自进口。所谓的石油话语权,无非是希望中国这个世界上第二大买家有权制定或参与制定世界石油价格。

  谁正在主宰世界石油价格呢?国内一度有经济学家认为,英美掌控世界两大原油交易所,使价格虚拟化,以便顺从美元贬值,增加发展中国家通胀,从而达到抑制其经济发展的目的。其实,石油价格的波动有类似神经科大夫说的跳膝反应,就是本能反应。影响油市的事件很多:天气、库存、事故、数据、政要言论、欧佩克产量等等。决定石油价格的因素有三个关键词:新闻、事件、供需。

  本月5日,美国发布数据称,该国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创下自2010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日,德国也声明3月份工业订单意外减少。消息增加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再加上美元上涨以及欧佩克可能增产的消息,原油市场发生大规模卖盘行为,国际油价出现罕见暴跌。

  纽约期交所西得克萨斯出产的中间基原油(WTI)有世界影响,它的价格变动因素之一就是每周三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发布的美国周石油库存。

  近两年,国内有一机构自主研发的系统,自主评估得出石油库存数据,每月发布一次。但该系统不知是在捉弄读者还是为了显示数据的神秘,几乎不同时发布石油库存的绝对数据和变化比例。4月下旬公布3月库存时称“3月末中国原油库存环比增加2%。3月末成品油(汽柴煤)库存环比下降8%……”发表这样缺乏绝对值的数据除了显示库存的机密性以外,还表示发布者的傲慢、业余水准。

  然而,确实有人在制定世界石油价格。他们是世界权威的石油价格指数制定媒体,如普氏和阿各斯。这些机构通过自己的报价体系、石油期货交易所前一交易日的结算,由此制定价格指数。为了某个交易细节,记者往往多方求证,以保证价格反映真正的市场。

  中国虽然成立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但由于国企高度垄断石油上下游产业,并控制成品油价格和原油、成品油进出口商的数量和额度,再加上外汇管制,造成了市场参与者少,交易品种和交易量有限,市场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够透明。因此,上交所无法取代纽约期交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

  世界上没有个人和机构限制中国成立交易所,制定中国的石油价格。话语权或定价权本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问题是中国是否具备政策和市场条件来交易原油和更多的油品,制定中国价格;从业人员是否有专业素质,保持价格公正。最后是中国价格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被国际油商认可,并作为基准价进行交易。这不是“发改委牵头”能解决的事。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