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输入性通胀压力释缓 A股能否成功筑底?

2011年05月19日 01:07 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刘学斌

   近日大宗商品持续下跌,客观上有利于缓解输入性通胀,但同时,刚刚公布的4月CPI依然超过5%,央行继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货币紧缩控制通胀的决心坚定。在此背景下,A股依然疲弱,虽然没有因商品暴跌而恐慌,但市场的反击力度疲弱。但高盛等国外投行却坚定看好A股,认为中国的通胀即将见顶回落,而A股股票相对低廉,具备投资价值。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A股能否在2800点一线成功筑底?

  商品暴跌A股撑住利空

  5月5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下跌。追踪24种大宗商品组成的标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数5月6日凌晨下跌了7.3%。其中,白银跌幅超过8%,锡价跌幅超过6%,最引人关注的油价下挫8.6%,跌破了100美元每桶关卡,创下两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渣打银行金融市场部全球研究商品分析师朱慧表示,从长远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和基本的供需关系是影响大宗商品走势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短期来看,流动性和资金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最大,没有资金会追求一种毫无前景的商品。

  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今年以来已连续5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加息两次。流动性趋紧使得市场资金面面临失血加剧的困境,股市、债市、商品期货均受到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自然难以上涨。

  在此背景下,似乎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大宗商品有可能步入拐点,至少不会回复之前的疯狂了,这对A股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客观分析,商品暴跌对A股而言是利多而非利空,大宗商品的大幅回落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性通胀,降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应该是A股的利好。

  市场形势严峻或有望筑底

  4月CPI同比上涨5.3%,通胀形势依然高涨,央行上周四突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当天下午一路震荡走低。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股市或许已经开始艰难筑底。

  近期大盘下跌,不少市场人士起初把原因归结于通胀超预期,不过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以及4月份经济数据公布,这些人又把大盘下跌归咎于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把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当做下跌理由并不充分,大宗商品下跌有利于降低我国输入性物价通胀压力,叠加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调,股市的中线机会较多。

  北京首证表示,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过去的增长率在未来难以持续,适当回落是必然的,而且才是更具持续性的增长,况且周期性权重板块09年8月份大跌以及去年4月份大跌,就已经提前对此作出反应,因此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并不会过度拖累大盘。市场真正担心的是经济增长与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难以取得合理均衡,最后政府在权衡多方因素后,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为优先考虑,导致经济出现硬着陆,这样市场不可避免将出现较大调整,不过就目前而言,这种担心还没得到数据支持。相反,出现有力因素,如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此外,由于前期持续下跌释放了部分泡沫,目前A股估值较低,特别是大盘蓝筹盈利动力良好,A股进一步下跌的风险有限。并且从技术分析,本轮下跌回调了年初上涨的60%,调整的足够充分了。

  关注潜力小盘股

  由于调准在预期之中,所以股市并没有将这一消息理解为利空,而是利空出尽。从去年1月至今,市场已经经历了10次准备金率的上调,市场一次次的把这个消息理解成“靴子落地”。加之股市近期一直震荡,甚至略有下行,但是上周五即使有利空出现,股市也没有出现大跌。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很有可能股市已经见底。那么,在目前艰难筑底的行情中,需要关注哪些股票,并且规避哪些风险呢?

  今年3月下旬以来,一轮较大幅度的回调令中小盘股、题材股已经走弱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部分中小盘股“瘦身”初显成效,估值优势凸显。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统计,截至5月16日,中小板、创业板市盈率低于30倍的股票共有87只,绝大多数是中报业绩预增。其中市盈率介于20至30倍之间的有66只,市盈率低于20倍的股票则有21只。对投资者来说,部分成长性强、但升幅仍然不大甚至被“错杀”的股票,或许存在“淘宝”机会,特别是符合国家新兴产业的股票以及低估值的蓝筹股,如银行、煤炭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规避风险。如有色金属板块,在大宗商品大跌的背景下,有色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很大,其中风险需要正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