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0日 16: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通讯员 季凌霄 高庭艳 康凯 李楠)近日复旦大学几位专家就日本地震和灾后重建问题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灾后重建可能会催生一些商业机会。这次大地震对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也极其有限,日本与美国和韩国的同盟关系并不会到太大影响,但是中韩两国在震后救援工作中提供的大量帮助大大增强了中日韩三国的凝聚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安表示,日本在重建过程中需要很多工程设备,中国重型机械将会被派上用场。但是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由于日本安全标准很高,地震并不会导致中国对日出口增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应庆大学客座教授冯玮指出,受地震影响日本将出让一些市场,如建筑材料、轻工业、纺织和手工业等,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机会。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贺平表示,这次地震对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将是一次契机。他说,由于灾后重建需要大量钢材,日本可能会增加从中国进口。此外,辐射泄露也是日本养殖和水产捕捞业受到影响,可能会给中国一些相关企业带来商机。
针对地震可能会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专家们表示,这次地震对日韩日美同盟关系影响不大,但是地震救援却可能加强中日韩三国的凝聚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指出,日本地震只是一个局部的自然灾害,而非战争,因此日美或日韩同盟关系受到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他说,地震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固日美韩三国的同盟关系。冯玮教授表示,灾后救援加大了中日韩之间的相互信任,增进了三国之间的感情。他说,有很多日本人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这对于改善中日关系显然有促进作用。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中国经济网:日本地震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陈建安:在我看来,对中国影响是有一些,但是可能影响不是太大。首先,日本在重建过程中需要很多设备,特别是需要很多建筑材料。企业家们都对此比较乐观,但其实建筑材料想要出口到日本去很难,因为他们的标准比我们高许多。唯一一点有现实性的就是我国用于建筑的重型机械。农产品也是一样。因为我们现在农产品农药的残留量太高,可能会维持现状。粮食也是一样,现在我们的大米重金属含量太高,日本不会要的。即使要的话,日本不会选择中国,而是会选择别的国家,类似像泰国这种国家。由于日本人很挑剔,连泰国的米他们也不一定会选择,有的时候会从加利福尼亚进口,那边水稻的米和他们比较接近。
冯玮:由于受这次地震的影响,日本必须要让出一些市场。比方说建筑材料,关乎房地产业,这对我们就是一个机会。再如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国传统的行业,如轻工、纺织、手工本身依赖就比较大,对中国企业来说肯定是一个机会,因为日本的劳动成本很高。此外,日本应该会增加一些对中国食品的进口,因为日本以前对中国食品也有进口,不过还是分得很清楚,中国食品的声誉远不如日本食品。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中国食品的声誉度。
贺平:这次灾后重建过程中,中日的经贸关系肯定会有一定的发展,是一次契机,但也就那么回事。首先从个别企业来讲,比如钢材,可能多卖一些产品,这是有可能的。再比如日本震后向海水中排放核污水,致使其水产养殖和捕捞业受到影响,中国企业层面存在一定的商机。其次从产业转移角度来讲,有人提出中国企业要到日本去兼并收购,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操作难度也比较大。
陆铭:如果放眼二十年到三十年的话,我不觉得这次地震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日本的基础和实力不是震得了的。日本在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上的优势,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可能是短期的。相对来讲可能在农业上的影响我估计会大一点,因为那一片如果不能种植,包括整个日本如果环境恶化的话,可以产生对境外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很可能会给中国机会。基础设施重建这一块,对于建材的需求,可能也会有机会。其他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的、很长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网:日本地震会给中日关系带来哪些影响?
陈建安:这只是一个局部的自然灾害,而非战争,战争的话可能很快会改变格局,而一次局部的自然灾害会马上改变中日关系的格局现在也很难讲,或者改变日美或日韩的同盟关系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这样的一种灾害发生以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稳固他们的那种同盟关系。在这次救灾过程当中,他们对中国还是有很大的戒心,不让我们很深入地介入救灾行动。比如我们提出我们的船只可以沿着太平洋提供物资资源,他们不愿意。原因是这属于他们的领海,害怕防卫内容被了解,而美国的航空母舰都可以进去。日美毕竟是盟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而我们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邻居关系,中国是不可能替代美国的,与日本的政治体制与价值观都不一样。
冯玮:这次地震通过日本的援助,对战略互信、改善国民感情方面相对于前一段时间来说是一个契机,因为确实也有很多日本人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使前面相对受到破坏的战略互信关系与国民感情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尽管没有完全打通,它依然是一个瓶颈。另外,在这次地震中,美国后撤80公里,逃得最快,伤了日本人的心,使得日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负面影响。中国与美国正反表现,使得上述问题得到改善,这种改善对经贸关系的恢复是毫无疑问的。
贺平:大致的判断,中日关系之间的一些敏感问题、棘手问题,短期之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包括钓鱼岛,包括东海,包括历史问题。我觉得这是既定的事实,也是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大致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干任事情发展呢?我觉得也不是。包括灾害求助在内的一些“功能性合作”,我觉得都是可以着手的地方。我们政治上有“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之分。“高级政治”就是所谓的军事、外交等问题,“低级政治”就是经贸或其他层面的,比如救灾、环境治理、传染病防治这些。中日韩特别是中日之间有很大的合作前景,在过去几年中也有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范例。这些领域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长期坚持的话,一点一滴能做些事情的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尽管可能对整体来说未必能起到质的作用,对最终关系的改善肯定会有帮助。
中国经济网:中国应在日本灾后重建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贺平:我们要乐于看到日本经济复苏和国家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战略,不能以希望其他国家比较迟滞这样一种心态为前提。我要发展,也要乐于看到别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得益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的帮助。日本70、80年代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也乐于帮助中国,中国因此从中受益受惠。如果现在中国可以看到一个经济更加复苏的、社会更为活跃的、政治更为开明的日本,我想应该是欢迎这种前景,而不是表示担忧或恐惧。虽然国际关系中有所谓的现实主义,外国人可能希望中国不要发展得这么快,但是从更为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如果大家都能发展得比较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可能会有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当然会有竞争,既然我们说要和平发展,别人也要和平发展。大家都发展大家都和平,那么世界不是会变得更好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稿)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