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感动万国邮联的中国“红衣信使”

2011年05月21日 09:49 来源:经济日报

  在地图上,中国云南的“香格里拉”处在青藏高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崇山峻岭、险峰峻谷,这里的地平线在海拔1000多米到4500米之间起伏跳动。在万国邮联经营理事会年会上,来自这里的乡村女邮递员尼玛拉木的故事深深征服了与会代表的心。尼玛拉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全场自动起立给了她长时间的掌声。

  5月20日,尼玛拉木在北京向记者们又一次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尼玛拉木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藏族女邮递员。尼玛拉木长着一张典型的圆盘脸,被高原晒黑的紧致皮肤上镶嵌着一双略微凹陷的大眼睛。她的眼睛里,装着她服务的云岭乡960平方公里面积、5400多口人及当地居住的几乎所有藏族群众的需求。

  平时拉木要走的邮路有三条:一条是顺着澜沧江顺流而上,来回需要行走4至6天;第二条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雪山,行程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云岭乡政府所在地出发,过澜沧江河谷,行程要2天。

  尼玛拉木每次出发的山路,是足有60度的荒坡。坡面上都是突出的石块和碎石,看起来到处都是路,却又无从下脚。有些地方一侧是峭壁,一侧是万丈悬崖。山风呼啸,人都站不稳,在这样的悬崖边行走,只要一脚踏空,摔下去就粉身碎骨。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尼玛拉木在一个人的“漫长”邮路上还要面对各种动物及莫名的孤独。在藏族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或者藏獒,她经常被村里的狗穷追,也会被藏獒吓得心惊胆战。在路上,拉木最害怕的就是遇见蛇。冷不丁地爬过来一条蛇,她会两腿酸软,又只能硬撑着跟蛇兜圈子。

  在荒凉的山野,走半天都难得碰到个人。这时候,她就哼着山歌给自己壮胆:

  “金色太阳照在金山上,放射的光芒温暖人心……”

  她的声音高亢嘹亮。她想,听到歌声,连曾经吃掉她家毛驴的狼也会被吓跑的。

  白天一个人走在邮路上还好,尼玛拉木最害怕的是走夜路。为了不走夜路,她每一次去送信都是早早起来,装好信件、邮包就出发。在天黑之前赶到有人居住的地方。

  每一次,她随身只带上点糌粑或烙饼,就着沿途的小溪喝几口水就把午饭给解决了。有一次,天黑了她还没有接近要去的村子,她被夜幕吓哭了……

  除了春节在家休假的几天外,在雪山峡谷间,尼玛拉木总喜欢穿一件红衣服。到处都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中,她认为只有红色最显眼、最安全。为此尼玛拉木也被人们称为“红衣信使”。

  尼玛拉木服务的村寨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

  有一条邮路必须跨江到对岸。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工具就是一个挂钩、一根麻绳。

  晴日里溜索尚且让人紧张,阴雨天里,稍有不慎很容易出事故。

  那天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在溜索上箭似的“飞”了出去。可是溜索沾了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来不及“刹车”,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直冲了过去。幸亏岸边的老乡冲上来,她才过了这道“鬼门关”。可是拉木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在问:邮包在哪里?

  在记者面前说起溜索,尼玛拉木眼睛中还是闪过了一丝复杂的表情——她的弟弟曾经在溜索上掉入江中,她之前的邮递员也有人过溜索时坠江殒命……

  不少人看到尼玛拉木过溜索的情景,问她“生命和信件哪一个更重要”,尼玛拉木说:“生命重要,信件也重要,一旦信件背到我肩上,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2001年5月,离预产期只有一个月,她照样行走在邮路上。看着拉木挺着个大肚子,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溜索过江,风里来雨里去,老所长要她休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直到临产前一个月,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她才歇了下来。可是,产后仅过了20来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又踏上了邮路。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来不通公路的很多乡村都通了公路。尼玛拉木现在已经不用过溜索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经常搭乘汽车,遇到紧急的邮件,她让丈夫连夜开自家的微型车送自己去投递邮件。2007年的一天,为了送一批特快专递,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连夜冒雨出发,在陡峭的澜沧江边遇到了塌方,落石把汽车挡风玻璃砸破,吓得孩子哭啼不止,但是她仍按时将邮件送到乡亲手中。

  随着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机会增多,按说尼玛拉木的邮包应该越来越轻,但是拉木邮包里的广告类信件以及包裹、快递件却越来越多,这让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这给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次,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村子里有20多个人都叫“达瓦”。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尼玛拉木就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乡亲们的亲朋好友都在哪里,谁家有人在城里打工、做生意。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

  在丈夫的眼里,尼玛拉木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有责任心。因为认真,有些在别人眼里很困难的事情在她做起来就很有“窍门”——

  有一年,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回来的,由于地址都是按照当年写的,找不到收件人。于是,拉木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三个月后,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50多年的“线”。

  由于拉木待人亲和,邮路沿途的老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永金老太太见到拉木总是特别高兴,她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她与儿子们联系都靠拉木带来的信。老太太不识字,每次拉木都帮老太太念信,念完了新的信,老人又把以前的信翻出来让拉木念……只要有机会,拉木就尽量多为群众提供方便。在老乡们眼里拉木不仅仅是一名邮递员,而是乡亲们沟通山里山外的桥梁,是党和国家情牵藏区的温暖使者。

  文/新华社记者 常志鹏 吕秋平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