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3日 07:59 来源:经济日报
确保地产蔬菜种植面积
上海是个超过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对蔬菜的需求很大,每年消费新鲜蔬菜超过530万吨,平均每天供应14500吨左右,其中一半依靠大市场、大流通,引进25个以上省区市的优质蔬菜解决,最远的蔬菜来自海南、内蒙古。
上海市民有着偏爱绿叶菜的消费特点,而绿叶菜鲜嫩易腐,最大供应半径在百公里之内,不适合长途运输,夏季更是必须当天采收、当天销售,这意味着绿叶菜基本得依靠本地生产。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告诉记者,上海每天绿叶菜的需求在4000吨左右,最少不能少于3000吨,去年夏天最低跌至1200吨,绿叶菜一涨价,其他菜跟着涨。确保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生产和供应成了上海市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菜篮子”的变化,十分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与区县财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推进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上海有常年菜地51万亩,其中设施菜地25万亩,全市逐步形成了近郊城乡接合部、杭州湾北部、黄浦江上游和崇明岛4个蔬菜生产区。
但伴随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郊以绿叶菜为主的菜地纷纷向中远郊“转移”,致使菜地面积有所减少,市民要欣赏“江南春色菜花黄”的美景,得远足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区才行。
为保住关乎上海市民生和稳定的“米袋子”、“菜篮子”,上海从2008年5月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建立了地产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以确保大城市农产品的应急供应。目前,完善地产蔬菜保有量制度已列入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以确保上海地产蔬菜面积和上市量的落实,切实增强上海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
落实“市长负责制”
去年11月18日,上海市市长韩正首次与9个市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和上海实业两家企业集团签订了《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明确要保证全市种植蔬菜面积50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17.5万亩,绿叶菜日均上市量不低于3000吨。
9个中心城区也签订了《保障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工作责任书》,明确要保证蔬菜市场供应、质量安全及菜价基本稳定,标准化菜市场按照不低于蔬菜经营摊位数10%的比例,设置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产销直供专柜,提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
韩正提醒各位区县长,“签下去就是责任”。为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市政府制订了蔬菜的种植面积、绿叶菜年上市量和蔬菜质量安全等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区县绩效考核体系,其中绿叶菜的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相挂钩,这样的考核办法在全国是首创。
考核逐一量化核定了各相关区县的工作指标,明确了各区县落实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和菜市场建设管理职责,非常简便、公开和有实效。据上海市农委蔬菜办公室主任陈德明介绍,从已发布的两期每月通报看,各区县严格认真执行责任书,涉农区县不仅保证了蔬菜种植面积,还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蔬菜生产投入、合作社发展、土地流转、产销对接、设施菜田建设维护和价格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提高了菜农积极性。
蔬菜的质量安全也有了更多保障,蔬菜基地抽检样品满分共10分,一个样品抽检不合格就扣1分,至今,农业部、市区县多次抽检均未发现农药残留不合格情况。
加大补贴调动菜农积极性
菜价明显上涨,市民就会承受不了,而菜农也因货源不足、流通不畅,赚不了多少钱。曾有专家建议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蔬菜生产和供应进行自发调节。
孙雷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这些年,上海始终将确保蔬菜供应实现价格平稳放在民生工作的首位。孙雷认为要解决蔬菜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的难题,一方面要靠大市场、大流通,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要“海纳百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强化对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供应的调控措施,一头抓生产,一头抓市场,使菜价从根本上趋稳。
近几年来,由于成本上涨,上海市蔬菜生产的效益有所下降。一般来说,一斤青菜田头交易价0.50元,批发价1元,到零售时再翻一番,如果零售价跌进1元,菜农就基本不赚钱了。
为了解决生产供应的软肋,保护菜农利益,上海市政府去年开始加大对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的扶持力度。一是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补贴标准从原来每亩60元提高至76元,且实行蔬菜面积全覆盖;二是新增绿叶菜专项生产补贴每亩80元;三是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重点扶持,把预算内专项资金的50%用来支持从事蔬菜生产和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对达到创建标准的蔬菜园实行“以奖代补”,每个奖励50万元,区县级蔬菜标准园由区县财政给予奖补。郊区各区县政府按照责任制的要求,也纷纷针对各自实际,加大了对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的扶持力度。
给蔬菜买保险惠及前后端
去年11月以后,气候条件有利,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供应日增,最高峰时日供应绿叶菜超过4800吨,青菜零售价一度为一斤0.3-0.5元,田头交易价只有0.2元,甚至有跌至0.1元的,菜农亏损严重。
有人提出,政府可以像保护粮农一样,制定最低保护价收购青菜,但青菜无法像粮食一样长期保存。上海经过深入研究,大胆破解难题,又在全国首创了“夏淡”和“冬淡”期间对青菜等绿叶菜品种开展市场价格综合指数保险,率先探索财政支持和保险公司共同为菜农撑起一把缓解“菜贱伤农”的保护伞。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就是从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的保险机构。2011年1月1日,安信农保推出了“‘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市政府投入50%、区县政府配套40%左右、菜农投入10%左右,共同为菜田里的菜投保,每亩地、每茬菜投保98元,以前3年的批发价作为测算基准,给予对应理赔。
这一保护菜农基本利益的贴心险种受到菜农的极大欢迎,至1月底,上海郊区菜田90%的青菜参保。1月中旬起,上海市场上青菜价格开始走低,部分菜农出现亏本,安信农保及时定损理赔,目前已分三批对符合赔付条件的5万多亩青菜支付了保险赔款422万元,有近1.5万户菜农从中受益,有效保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孙雷说,同样是政府出钱为菜农损失“埋单”,但因为钱花在蔬菜产业链的最前端,花得最有效果,保护了最重要的生产者的利益,从而确保了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其结果是令产业链最终端的广大市民从中获益。
促进产销对接降低成本
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出现菜价倍增的现象。从去年开始,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蔬菜产销对接的措施,由34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起上海一半蔬菜生产基地的销售,稳定了市场供应,提高了菜农收益。
上海市促进产销对接的主要方式有:“农超对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市区超市对接,把蔬菜从田头直送消费终端;“农标对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对接,把蔬菜送到标准化菜场,批发给零售商或设立专柜销售;“农社对接”,蔬菜专业合作社把蔬菜直运至中心城区的居民社区,定时定点销售;团购直销,蔬菜专业合作社直接把蔬菜销售到学校、企业、宾馆和饭店等。
截至目前,上海通过产销对接直接进入消费终端的蔬菜占地产蔬菜上市量的50%左右。孙雷说,上海希望到“十二五”末,能将产销对接占比从50%提升至80%,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使市场蔬菜供应更稳定,菜农经营效益更高。
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在积极完善设施条件,提升蔬菜物流水平,对蔬菜采后整理、清洗、分级、包装流水线设施建设和蔬菜贮藏、保鲜的冷库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扶持。
上海还为“菜篮子”车辆提供了许多“绿色通道”。从去年12月1日起,上海对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并进一步明确免收“菜篮子”工程车的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交警总队为蔬菜生产合作社免费提供了100多张全天候“市区货运汽车通行证”,为蔬菜进城提供方便的同时,缩短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的时间,提高了蔬菜的新鲜度,让市民吃得更放心和满意。
上图:“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与区县财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推进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上海市有常年菜地51万亩,其中设施菜地25万亩,全市逐步形成了近郊城乡接合部、杭州湾北部、黄浦江上游和崇明岛4个蔬菜生产区。
资料照片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