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范剑平:经济不会硬着陆 成本上升不可逆

2011年05月23日 08: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但微观主体开始出现资金紧张、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等问题。这种“背离”现象是否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速将放缓?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减速有一定好处,可为下半年物价回落提供较有利的条件。但政策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必要等到物价明显回落时才收手。推动经济积极变化的因素在增多,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则指出,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长期趋势,企业需认清形势,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稳中趋降现苗头

  中国证券报:4月,工业增加值、消费等经济数据出现下滑,如何看待这一局面?

  范剑平:4月数据能看出经济有点减速的苗头,这其实是件好事。刺激政策的退出,使经济增速与去年相比有所放缓,这也是物价回落的前提条件之一。现在来看,物价回落还没有出现,而经济稳中趋降已经有些苗头,但会不会稳定地下降,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数据。

  张燕生:从宏观来看,目前我国的主要压力仍是通胀。由于全球货币环境过于宽松,我国CPI和PPI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我国住宅、资源原材料等价格上升很快,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由此产生的疑问是,未来会不会出现持续的通胀和泡沫经济。

  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为了实现经济复苏,采取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最后可能会导致持续通胀的环境。未来5到10年,全球都可能处于通胀环境中。这对我国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全球通胀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内外经济失衡,可能引发通胀和泡沫经济走向恶化,并导致我国经济的黄金增长期可能发生逆转。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内外经济失衡?

  张燕生:内外经济失衡不是顺差过大的问题,也不是内需的问题。从今年数据来看,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10.2亿美元逆差,但我国贸易项下结售汇仍有800多亿美元顺差。不管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外汇储备应该会不断增加。

  由于结售汇的巨额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国内基础货币投放过快。在这种情况下,通胀就不是国内经济能够控制的,这对我国宏观经济来讲是很大的问题。

  与危机期间减速完全不同

  中国证券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微观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目前普遍感受到了压力。

  范剑平:4月CPI和PPI涨幅有所回落,电力供应紧张,资金紧张,这些可能表明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是,经济回落的性质必须说清楚,它跟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下滑完全是两回事。第一,它是对宏观经济调控预期的回落;第二,如果这种回落是由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所带来的,那它应该是可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回落应该是件好事。从短期来看,为下半年物价回落提供了较有利条件;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在经济过快增长的时候,企业感觉不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高速的经济增长会保护一部分落后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能力照样有销路,所以经济回落有一定好处。在经济回落过程中,肯定也跟实施刺激政策时的感受不一样。

  张燕生:今年出口企业最大的压力不在于订单,而在于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利率、汇率、原材料、铁矿石以及原油价格,也包括用工、土地和环境标准。当前要认清的形势是,成本上升究竟是短期的还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我个人认为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长期趋势,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

  成本上升对我国企业来讲有两重含义,一是我国成本上升,二是竞争对手成本依然便宜,而且在同期将有巨量的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这个阶段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从出口数据来看,企业出口价格有了明显上升。订单并不缺,但成本上升后,企业要接订单必须提高价格。提价的前提是客户对产品要有高的依存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重要的是要对企业产品的整个结构、生产方式做出新的调整,这是长期趋势。

  权衡经济减速与物价之间的关系

  中国证券报:会不会出现政策过紧乃至误伤实体经济的状况?

  范剑平:今年刺激政策退出,并没有实行过度紧缩性的政策,而是开始向中性政策转化。所以,企业面临的困难只是相比前一段时间而言,由此说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不是事实。在经济回落的过程中,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电力问题。4月发电量同比增长11.7%,应该说这不是很低的速度。企业感觉到有压力,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降低单位GDP能耗有关。当然,电力供应和需求也存在一定问题。煤电价格没有理顺,企业没有增加电力供应的积极性。从需求上看,我国“两高”产品的出口比较旺盛,这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在出口能源,而我国的能源价格还没有充分反映原有的稀缺性。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最重要的是权衡经济减速和物价减速之间的关系。如果以后几个月经济减速成为一种趋势,我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就慢慢到位了。这个过程中,不排除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但总的来讲,政策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必要等到物价明显回落的时候才收手。那样的话,政策可能就会过度,经济回落的谷底就更深了点,为下一轮经济增长起步造成阻碍。

  中国证券报:目前企业库存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明显去库存化的迹象?

  范剑平:从4月制造业PMI来看,企业原材料库存指数仍然在上升。但5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大调整。如果说前一阶段,企业一致愿意增加库存,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分化。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库存调整和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不可同日而语。第一,金融危机后企业整体库存水平不是很高;第二,从未来的价格走势来看,当前通胀预期没有完全消除,企业也不会像当时那样削减库存,前一阶段由于增加库存带来的需求肯定会减弱,但不会出现大幅度调整库存的压力。

  因此,现在只是刺激政策退出的一个震荡期。如果经济出现减速苗头,下半年物价回落,那么这个调整期可能会比较快地结束。如果通胀压力很大,我国不能再继续实行中性政策,而转向从紧的政策,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我认为,推动经济积极变化的因素在增多,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因为这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