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4日 03:02 来源:现代快报
上市公司因变换大股东或重组而更名,在资本市场是自然的事情。然而除了这类常规性的更名外,资本市场上还有部分“潮”公司,能审时度势地将公司的名称与最热门的概念“联姻”,为公司穿上花哨的外衣。近期的典型代表是创兴置业,这家公司原名为厦门大洋,在网络股如火如荼时更名为创兴科技,地产股崛起之时又改头换面为创兴置业,而现在矿产股风头正劲,公司即将改名为创兴资源。
Wind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A股公司共有936条更名记录,更有意思的是,上市公司名字的更迭折射出了时代印记。
创兴置业又要改名
创兴置业21日公告,公司2010年股东大会通过了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创兴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决议,同时公司经营范围修改为产业投资,铁矿开采,有色金属、贵金属采、选、冶炼,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等。
资料显示,这家1999年上市的公司原名为厦门大洋,2001年3月更名为创兴科技。与此对应的是2000年前后轰轰烈烈的网络股热潮,但凡与科技沾边的公司“趋之若鹜”地冠上“科技”“高科”的帽子。网络股热潮告一段落后,地产股2007年崛起,“置业”“建设”等名号成为香饽饽,创兴科技又顺势在2007年9月改头换面,成为创兴置业。不过,从去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让地产股进入寒冬,而矿业股则大行其道,成为市场热点,创兴置业则秉承了以往的作风,再一次将改名为创兴资源。
从创兴置业改名经历看,股民称其难逃“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公司2003年年报显示,公司当时名叫创兴科技,主营业务却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2007年更名为创兴置业才算实至名归。而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968万元,房地产销售高达9408万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4.4%,来自铁粉的营业收入只有560万,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5.6%。创兴置业并未解释,将公司新名称与营业收入贡献不足10%的铁粉挂钩的原因所在,但其2010年年报透露,公司旗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已无土地储备,房地产业务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将不断减少,但全资子公司开发的老龙塘铁矿拥有近1.1 亿吨的丰富储量,公司在加快向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转型。
而创新置业即将改名的消息,也未得到市场认可,昨日该股跌停。
折射时代印记
创兴置业的更名只是A股一个小缩影,据Wind数据库显示,2000年至今,A股公司共有936条更名记录,其中今年以来就有27例。从2000年以来的整体情况看,2000年、2001年、2007年A股公司更名数目过百,无疑是改名的“大年”,与此对应的是,2000年至2001年网络股盛行,2007年地产股风头无限,不少公司在此期间扯过“科技”或“地产”的大旗当虎皮,为自己打造最时髦的概念。
数据显示,1996年4月,沪深两市中仅有深科技、同济科技和张江高科3只股票被冠以“科技”“高科”的美名,但到2001年12月,在1131只股票中,名称与“高科技”沾边的有78只,占6.9%,这还不包括那些带有“软件”“电子”“科控”“科创”等相关字样的股票。特别是1999年4月30日至2001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就有33家公司改称为“××科技”,有一些公司还嫌不够彻底,干脆改称为“××高科”“××高新”,但是绝大部分改名公司的主营业务并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进行任何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变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实不符。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ST康达尔,公司主营业务为养殖肉鸡、鸡苗、禽蛋,生产制造肉制品等,但1999年12月在主营业务并无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公司将名称变更为“中科创业”,2001年10月又改回“康达尔”。
2007年不断涌现出的“地产”“置业”等上市公司,则反映出房地产是彼时ST股的主要借壳方。其中,从2004年4月份停牌的*ST中辽,在创下停牌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后,休眠5年之久的*ST中辽华丽变身为万方地产,复牌首日涨幅达到560%,一时传为佳话。
去年以来,矿产股大涨,“矿业”“有色”“资源”这些名字一时炙手可热。
难识“庐山”真面目
据了解,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更名尚无明确限制,只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变更登记即可,这就导致上市公司在更换名称上的随意性。比如,股票简称原为ST达声的“深圳市赛格达声股份有限公司”,在2010年1月19日召开的2010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并通过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市零七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从2010年1 月27 日起公司由以前的简称“ST达声”变更为无厘头的“ST零七”,公司名称更改为深圳市零七股份有限公司,但公司主营业务方面并无任何改变。公司方一直未说明为何要选择“ST零七”作为名称,外界猜测,公司股票代码为000007,而《007》系列电影知名度较大,公司名称更改为“ST零七”后一方面可能与公司代码有关联,另一方面也可跟知名电影沾点光。名号虽响,但无论是“ST零七”的股票简称还是“深圳市零七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称,都让投资者难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
此外,上市公司的更名与股价之间似乎总有些难以言说的微妙关系,而这一点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更名的积极性。以更换过3次名称的永生投资为例,更名信息披露后,公司股价均呈现高开态势,但其中有2次都迅速滑落。更名为“深圳市零七股份有限公司”的ST零七也走上了一波上升通道。不过,更名导致公司股价“虚胖”后,后期调整不可避免,比如沪东重机更名“中国船舶”后,“中”字头让公司股价一度突破300元,但头顶“大帽子”的中国船舶最终也走上了价值回归的道路,目前公司股价复权后维持在70元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的股票名称本身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公司频繁地改变名称不仅让前期积累的知名度付诸东流,一味地追逐新概念还可能因让投资者难识“庐山”真面目而遭到摒弃。
快报记者 刘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