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4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文 本刊记者 丁玲
一类是成功的隐形冠军,另一类是失败的飞翔者,他们都是这个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每一次危机总会催生新的发展。这一次轮到了新能源行业。
3年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行业虽然难逃金融危机影响,但仍难掩其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魅力。
在补贴的巨大诱惑下,太阳能、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行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造就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尚德太阳能、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他们似乎一夜成名,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这群光鲜的明星企业背后还有两类鲜为人知、几乎不被外界关注的新能源企业,一类是成功的隐形冠军,掌握着各自所在市场领域的话语权,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另一类是失败的飞翔者,他们试图在新能源领域有一番作为,却因种种原因折戟在战场上甚至摇篮里。
不过,无论是传奇还是骗局,他们都是这个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一块玻璃的神话
在全国光伏玻璃市场上,有超过50%的光伏玻璃来自同一个生产厂家。它叫亚玛顿。
受益于近年来整个光伏行业的爆发式发展,成立于2006年的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玛顿),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经过不到5年时间就蜕变成为国内光伏玻璃市场上的佼佼者,但它并未被大众熟知。
亚玛顿是一家主要从事光伏玻璃研发、制造及销售的企业,主要生产各类镀膜玻璃和太阳能产品。公司近3年的加权营业增长率高达213.56%,且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半以上。其专利产品高透光率光伏玻璃,既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该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5年里,亚玛顿成绩斐然,但是关于它的消息却鲜见于报端。
日前《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国内200家优秀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中,亚玛顿凭借高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潜力,荣登福布斯榜单,排名16。
“行业——太阳能光伏,销售收入——21299万元,焦点——实施年产1500万平方米的光伏玻璃深加工及镀膜生产线,推进年产量300万平方米TCO透明导电玻璃的扩产计划。”《福布斯》如此介绍这家公司。
除了光伏蓬勃兴起的大环境,亚玛顿还借助了什么力量赢得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它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轨迹?这或许是人们更想知道的。
2006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的林金锡与常州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创建了亚玛顿光伏玻璃有限公司,他任公司总经理。
公司成立之初,林金锡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组织了产学研团队,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的管理和产品质量。2007年即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亚玛顿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利用纳米涂料在太阳能盖板玻璃基片上制膜,增加玻璃盖板的透光率,从而增加太阳能组件的发电量,成功研制出了市场前景很被看好的高透光率光伏玻璃。
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林金锡就面临了资金瓶颈。
向亚玛顿抛出橄榄枝的常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高新投)在最初也不无担心。毕竟亚玛顿还没有持续经营历史,商业模式还有待市场检验。后来,高新投团队走访业内专家,调研光伏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了解了光伏市场的前景和产品竞争情况,最终于2007年1月向亚玛顿投资900万元。此后,高新投团队还从各个层面为亚玛顿发展提供服务:协助寻找管理人员、强化公司治理能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还利用团队资源优势为企业推广产品。
这笔资金盘活了亚玛顿。2007年,亚玛顿凭借高透光率光伏玻璃很快打开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实现销售4310万元、利税2140万元,并成为无锡尚德等业界龙头的定点供应商。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新能源产业受到重创,一大批企业被兼并甚至倒闭。面对始料不及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光伏企业纷纷缩减生产规模,减少投入。而亚玛顿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TCO透明导电玻璃生产线,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其产品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实用专利。与此同时,它还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广泛引进人才,以后续研发紧跟市场需求。
2009年,金融危机的寒潮依然料峭,但是,亚玛顿的良好发展势头吸引了大量的创投机构,得到了创投的阳光雨露,亚玛顿更加生机勃勃。
“现在很多投资基金与我们联系,希望为企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投入。”亚玛顿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大量的创投机构,林金锡信心十足。目前,亚玛顿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光伏玻璃核心生产技术的规模型企业,产品销售稳坐国内及欧美市场的头把交椅。
创投资金的介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战略定位、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使得资本与技术的加法效应实现了最大化。现阶段,随着业务的逐步扩大,亚玛顿已经不再满足于创投资金,而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上市计划,要追求更大的融资空间。2010年7月13日,亚玛顿已经向证监会江苏建管局备案,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11年对于亚玛顿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细化也是硬道理
同样是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国内200家优秀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排在榜眼位置的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斯特),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在光伏业内人士眼里,福斯特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公司。
全国市场上超过50%、国际市场25%的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EVA)都出自福斯特。光伏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太阳能光伏生产过程中,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件。它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发电效率,提供对抗环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损耗保护,确保太阳能模块的使用寿命。
2010年,福斯特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净利率超过20%。
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为什么它的知名度与业绩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与其一直低调的总经理林建华不无关系。
林建华甚少与媒体接触,即使是面对无法拒绝的媒体采访时也始终谦虚低调。3月25日,在《福布斯》中文版主办的2011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投资论坛上,外表憨厚的林建华对媒体表示:“能够入选百强榜很意外,但是入选并不是目的,做好产品才是正道。”
林建华说:“与全球光伏领域顶级公司的技术合作使福斯特已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型公司。”
1994年,32岁的林建华开始创业,但是一直没有明显的成效。直到2003年,林建华借助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东风,创办了杭州福斯特热熔胶膜有限公司(2009年12月更名为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生产EVA太阳能电池胶膜、太阳能电池背板等,其中EVA太阳能电池胶膜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借助EVA太阳能电池胶膜的研发成功,林建华获得了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和杭州市成绩突出科研工作者的称号。然而,或许连林建华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该产品会引领福斯特成为全球最大的EVA太阳能电池胶膜供应商。
凭借该产品,福斯特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常州天合甚至国外的知名光伏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产品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2010年,福斯特年产8000万平方米EVA太阳能电池胶膜项目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并开始稳步推行,福斯特将新建40条EVA太阳能电池胶膜生产线。这对福斯特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
也正因为如此,福斯特开始走进公众的视线。为应对企业年增长率高达100%以上的快速发展,拥有500名员工的福斯特开始在全球诚聘高素质专业人才,从技术到采购、从销售到后勤,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环节。
宣称“全公司年生产各种热熔胶膜8000多万平方米,已具备年产10亿元的能力,5年内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EVA太阳能电池胶膜生产基地”的福斯特,将其的国际化战略显现无疑。
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号称全产业链的光伏企业明显不同,林建华在光怪陆离的光伏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制胜法宝。抓住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和太阳能电池背板这个细分市场,迅速成为领军企业,这是福斯特的制胜之道。
正如《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所说:“这些中小企业的成功,大多数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早地发现和进入了细分市场。”
氢能也神奇
与当前全国遍地开花的太阳能、风能相比,同属于新能源产业的生物质能显得冷清得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生物质能的探索、投资与开发。
在烟波缭绕的长江之滨——江苏省丹阳市,成立于2010年的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靖新能源)正将氢能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2010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10年中国(南京)国际新能源展览会”上,中靖新能源展出的一款氢能源电力输出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围观:电量不足时,轻轻按下按钮,安装在汽车后备箱里的一个特殊装置就开始工作,利用随处可得的水和一些制剂自动产生氢气,经氢燃料电池转换成电能输出,汽车不用到充电站充电即可持续行驶。
据中靖新能源公司副总裁袁音介绍,该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氢能汽车、电动汽车、船舶、氢能锅炉、空调、移动电源车、军队等领域。除了氢能源电力输出系统,中靖新能源产品还包括制氢设备、氢能发电设备、备用电源、燃料电池、氢能小型充电器、氢能发电机、氢能锅炉、氢能地热装置等产品。
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生产、销售,得益于中靖新能源掌握的独特的制氢技术:水制氢、氢发电。将高效复合制氢剂(成分为氧化钙、少量铝粉)放入水中(海水、自来水皆可)进行化学反应,可迅速产生高纯度氢气,氢气通过氢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输出,还没有污染产生,即使是反应过后的制氢剂也会被公司回收,作为建筑材料或肥料使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产品并没有实现量产,而且价格较高,这使得其客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的主要客户是军方。即便如此,中靖新能源却认定,氢能是最清洁的能源而且真正做到了零排放,并弥补了太阳能在晚上和阴天下雨时不能发电、风能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不能发电的缺陷,比太阳能、风能都更有前景。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中靖新能源成绩斐然。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便是江苏中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靖集团)董事长王纪忠。
机电一体化专业出身的王纪忠,1999年就已经创立丹阳市中靖实业公司(中靖集团前身)专业生产塑料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目前集电气、房产、新能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然而,王纪忠并不满足于此。2007年,在国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环境下,王纪忠也开始寻找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机会。2008年,王纪忠遇到了现在中靖新能源的CEO朴延泰并被他所发明的水制氢技术深深地吸引。
王纪忠笃定,氢能才是真正的新型清洁能源。王纪忠与朴延泰在互相考察多次后,尽管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制氢技术,王毅然花巨资买断了朴延泰的技术和专利。2010年,王纪忠成立中靖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
今年6月,占地面积300多亩的中靖氢能产业园将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新增年产各种型号制氢装置1.7万套、催化释氢剂13万吨,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氢能产业园之一。
一切都按照王纪忠的设想进行着,他还期待着国家能给氢能发展与太阳能、风能发展同样的政策补贴,憧憬着2013年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然而正如王亲身经历的一样,一些人在看到中靖新能源的产品后,往往是嗤之以鼻的态度:“忽悠人的”,未来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且当下的现实也让其很难放松:中靖新能源依然在投资阶段,还没有实现盈利。未来,王纪忠的路或许并不平坦。
水变油的骗局
对于新能源行业的企业来说,因为占据了“新”字,所以被赋予了N多的憧憬和期待。但,过分地追求新鲜而忘却了《能量守恒定律》,那么一场闹剧和骗局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水变油便是一个典型。
1983年,一个名叫王洪成的哈尔滨司机,称自己发明了一种将水变油的“水基燃料”,加入此种配方,清水可以变成油料。此项技术还一度刊登在各种媒体上。此后,王洪成在全国各地巡回表演该项技术发明。
可笑的是,王洪成在1987年还获得了国家计委的60万元拨款,用于生产燃料。但是他拿钱在哈尔滨买了两套住宅。
1992年11月,王洪成的洪成新能源澎化剂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1月,一篇《水真能变成油吗?》的媒体报道,称“水变油”技术是继传统四大发明以来的中国第五大发明,一时间成了国人谈论的焦点。
直到1998年,此人的技术最后被证明是用了障眼法,水变油技术被认为是骗局和伪科学。这个世界是能量守恒的——很简单的道理,“水变油”却骗了国人十多年。王洪成因为制造水变油骗局和其它一些罪名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奇怪的是,此后各种“水变油”的版本仍层出不穷。2005年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陈金义刷新了“水变油”的新版本。他称,金义集团总工程师王先伦开发的一种名叫“金伦油”的新型高能燃料,真正实现了“水变油”,后被证实是乳化燃油。金义集团投资一亿元研发乳化燃油,有媒体称,陈金义进一步是“油神”,退一步是骗子。
而如今,水变油成为了初中生化学课常见的考题,意在考察学生对元素守恒定律的理解。
毋庸置疑,一项新技术确实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技术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有商业价值,这是两回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一语中的。
曾经,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从技术上来看,非常完美。他们设想用66颗同步卫星将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人皆可在任何地方自由通话,不需要基站、中继站。摩托罗拉最终实现了这个技术,但由于成本的高昂及配套技术的不成熟,铱星计划以失败告终。最后,这项耗资50亿美元的项目被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处理掉。
“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包括现在比较火的太阳能、风电技术还都没有达到绝对成熟、稳定的程度,还有许多有待提高和开发的新技术。”周大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不过,无论是亚玛顿还是福斯特,也无论是初出茅庐的王纪忠还是已被神化的施正荣,对于未来,新能源企业不能只顾着埋头向前赶,也要及时抬起头来看看路。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业内人士如是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