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海市:完善“软环境” 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11年05月24日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海市:完善“软环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市:完善“软环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市:完善“软环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市:完善“软环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编者按 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硬指标实现突破的同时,上海的航运服务功能也在提升,在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航运咨询以及拓展现代物流等方面动作频频。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其他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业内人士也指出,无论是在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衍生品等方面,还是在建设航运中心所需要的法律、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上海港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早日实现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今天的上海,开始着力在“软环境”上下硬功夫。

  多项举措拓展航运服务

  上海在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保持优势之际,也开始集聚各类船舶建造和海上运输企业。上海市目前登记注册的从事船舶建造和海上运输的企业有750多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在航运中心硬指标已经逐渐实现的前提下,如何巩固当前优势,打造航运高端平台,提升航运服务水平,成了上海的当务之急。

  上海当前正随时跟踪世界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不足,多维度拓展软环境建设,大力推动航运服务的发展。比如,成功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试点,一批航运经纪公司在上海成立;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颁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实现了多批次频繁交易,上海在国际航运领域开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上海拓展航运服务的进程中,有三个维度的拓展极具代表性。

  首先是航运金融船舶融资全面破冰。2010年6月,上海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项目正式启动,来自交银金融和招银金融等6家项目公司获颁营业执照,此举意味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同步开展飞机、船舶单机单船租赁业务的综合性SPV项目运作平台。

  上海市租赁协会会长高传义表示,船舶业和航运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拉动作用巨大,但其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融资租赁发展情况之后,高传义认为,建立船舶基金和航运产业基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为此,要解决好基金的责任承担、基金决策权、资金募集和税收优惠等问题。

  其次是船舶登记中心鼓励中资船队“回航”。去年12月4日,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海事局局长徐国毅表示,船舶登记中心的成立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引擎,通过吸引大量的优质船舶来上海登记,增加上海港的贸易流通量,促进航运要素的集聚,促进航运产业链的培养和发展,以及航运市场、船舶交易、船舶融资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推动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第三是邮轮经济开始崭露头角。2010年4月27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11.6万吨的“钻石公主”号顺利停靠,上海吴淞口迎来第一艘国际邮轮。按照构想,吴淞港邮轮码头设计每年接待60万人次,这无疑将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指出,上海要建设航运中心,赶超目前国际上已存在的一流港区城市,就要构筑邮轮经济产业链,将邮轮经济打造成上海新名片。据了解,上海港“邮轮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已制定完成。今后,上海港除了包租单个航次的国际邮轮外,还将租借豪华邮轮,自主开展连续整个航季的邮轮业务。最终,上海港将通过购买豪华邮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邮轮船队,真正实现邮轮产业“本土化”。

  (责任编辑:徐晶慧)

  “一业特强”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过一系列努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硬件建设进展明显,航运服务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世界范围内的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航运的“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比如,2008年世界航运市场所需融资规模达4900亿美元,其中,中国所提供的资金和服务仅占不到1%,上海不到0.5%,其中的差距极为显著。

  海上保险业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上海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达到世界第一,但是,2009年我国的水险保费量占世界比重不到10%,上海航运公司的保费总和占全球海上保险市场份额不足1%。

  经过认真分析,上海正通过一项项具体工作,努力缩小差距。据上海市建交委统计,去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明确的58项任务中,已经完成17项,24项取得突破,17项启动研究并继续推进。

  按照这样的发展进程,一项项具体任务全部完成之后,上海是否就可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了呢?真虹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并无统一的模式,各个航运中心无不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加以着意培育和强化,并经过时间的选择与淘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因此,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除了采取“查缺补漏”的发展思路之外,更应该认真梳理上海自身的资源禀赋,并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和强化,培育出“一业特强”的航运服务业务。

  在梳理上海航运发展的资源禀赋之际,真虹表示,上海在船舶工业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2009年上海船舶建造交付81艘,交付量达到857万吨,上海的船舶制造业已经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化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可以说在国际航运界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上海的船舶制造业现在主要集中在中间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关键技术开发、设计、营销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上海的船舶制造业发展到如今,已经开始具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抓住上海船舶制造这一优势,率先在船舶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实现突破,将会相对容易。

  上海市建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除了将重点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上争取新突破,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之外,也将进一步提升航运服务功能,依托相关企业加强交通电子口岸建设;深化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业务发展;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尝试建立干散货运价报备制度,研究形成上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等等。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