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央行权威从何而来?

2011年05月25日 03:24 来源:新京报

 ■ 财经眼

 央行的纠结“有目共睹”:当前诸多货币政策的出台并非单一因素,从时机到力度,往往需要考虑财政政策、行政调控的诸多背景。也正因此,近些年央行运用数量型工具的频率远远高于价格型工具。

 近期,聚集各路金融政商精英的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关于央行的话题意外地最热门,不约而同被各方提起。先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态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带来负作用,随即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认为当下中国央行权威太不够,埋下了处理金融风险隐患。

 过去几年,一方面坊间对于天量信贷、货币超发等关注,使得央行备受压力,另一方面,新闻报端也频频出现央行高官言论与实际政策背离状况。如此状况,令人确实对于央行权威性倍感困惑。笔者认为,所谓央行权威性,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公信力,而前提则在于央行的独立性。

 央行独立性是个老话题,每家自有定义。国人谈论此话题,往往引用经济学家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来论述(也就是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大因素不可同时兼备,最多只能顾及二者)。

 事实上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只是具体政策选择方向,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则与央行机构设置息息相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央行独立性初见雏形,而90年代的《人行法》则以立法形式确立央行职责,明确央行相对于财政、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不要小看这一规定的进步性,这首先使得财政透支央行账户行为被禁止,大大降低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从组织、人事甚至财务上都没有体现足够的独立性,职责巨大的同时又缺乏对应权力。

 货币政策不尽如人意处,民间不乏质疑央行官员的经济理解能力。事实上央行的专业能力相对其他部门不会逊色,而关键在于央行官员对于货币政策的决定权有多大?曾经担任货币委员会委员的学者余永定曾经表示,中国没有自己的“伯南克”(美联储主席),因为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集体决策。

 也正因此,央行的纠结“有目共睹”:当前诸多货币政策的出台并非单一因素,从时机到力度,往往需要考虑财政政策、行政调控的诸多背景。也正因此,近些年央行运用数量型工具的频率远远高于价格型工具,其中关节,也在于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央行的独立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央行独立度至关重要,不仅关乎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经济增长全局也善莫大焉。没有规则可言的货币政策,难以营造出良性的经济环境。 

 □于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