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湖北:建标准基地促进产业升级 保障“菜篮子”

2011年05月25日 09: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北:建标准基地促进产业升级保障“菜篮子”

  荆州市城郊李埠镇大棚草莓丰收。本报记者乔金亮摄

  

湖北:建标准基地促进产业升级保障“菜篮子”

  荆州市城郊李埠镇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长势正旺。李晓祥摄

  近年来,湖北省“菜篮子”基地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适应西部地区和北方市场的露地越冬菜和水生菜,得到大规模发展。

  “2011年全省秋冬蔬菜生产面积达720万亩,比去年增加50万亩;总产量达1560万吨,同比增长8%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可外销蔬菜380万吨。”去年9月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以来,湖北省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了“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示,未来5年内,湖北将力争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量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基本菜地保有量达到800万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生产的“菜篮子”产品成为全省蔬菜产品主要来源;全省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发挥区位、生产和科技支撑优势,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

  生产——

  建标准基地促产业升级

  记者在嘉鱼县、汉川市等传统农业区采访了解到,围绕城乡居民餐桌需求的渔业、畜牧业和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显示,种植蔬菜的净利润是粮食的5倍,仅蔬菜产业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就在800元以上。

  在汉川市泗牌村,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给农民介绍播种包菜的技术。农民邓万年欣喜地说:“现在村民家家户户都采用新技术,进行多样化种植,大棚黄瓜的亩产值能达到9800元。现代农业成了汉川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嘉鱼县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之一,去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产值13亿元,蔬菜产业收入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以上。在潘家湾镇的蔬菜标准园,记者看到标准园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灌溉系统、排水系统和电力配置系统。

  农民张再德在蔬菜标准园里有3亩地,靠着种菜他家不仅盖上了两层楼房,还配齐了各种电器。张再德说,上半年种上了玉米、冬瓜,下半年准备种包菜和白菜。以前头疼的收菜、卖菜都交给专业合作社,一年纯收入近万元。

  嘉鱼、汉川只是湖北“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今,湖北“菜篮子”生产已从分散向集中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湖北蔬菜、水产、畜禽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蔬菜产业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郊菜、江汉平原为主的水生菜、武陵山区为主的高山菜和大洪山区为主的食用菌等四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了以洪湖、梁子湖为中心,以江汉平原低湖地区为重点的优质养殖片带和规模化养殖体系;畜禽生产形成了30个养殖大县和专业化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

  湖北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介绍说,湖北兼备南北气候特点,地处东西接合部,物产丰富,物流便利。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蔬菜产业比较优势十分突出。为此,全省通过有的放矢调整品种结构,打造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的步伐大大加快。适应西部地区和北方市场的露地越冬菜和水生菜,得到大规模发展,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和150万亩;满足华中、华东、华南及港澳台市场的“秋淡”高山反季节菜,得到突破性发展,鄂西山区生产面积超过150万亩。

  大板块基地的形成,为湖北“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品牌整合与知名品牌的孕育。湖北省“楚江红”小龙虾占全国总产量的51%;“洪湖渔家”生态鱼十大主导品种之一的黄鳝产量占全国的42%;嘉鱼蔬菜、恩施“大山鼎”高山菜、十堰“武当红”系列加工菜等成为地方蔬菜产业公共品牌;在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蔬菜已从早先的酱制品、糖渍品、保鲜品等初加工产品,转变为精深加工产品,蔬菜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责任编辑:徐晶慧)

   流通——

  组织起来走向“大市场”

  记者在武汉市采访发现,蔬菜的流通环节,从产地到餐桌一般为4至5个。环节多,费用也相应增加,最终成本则直接转嫁到消费者。以菜薹为例,地头收购价为0.2元,产地批发市场价为0.3元,白沙洲大市场批发价达到0.6元,到武汉市中心集贸市场零售价则攀升到1.2至1.5元。流通过程使菜薹价格上涨了6至8倍,物流成本占到了蔬菜零售价格的80%—90%。

  为实现“菜篮子”流通从“提篮小卖”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湖北省不断完善“菜篮子”市场体系,产地批发市场、鲜活产品绿色通道、销区批发零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湖北蔬菜年调出量800万吨,品种调剂调入量600万吨。

  3月18日,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的买手经理欧阳继辉准备出发前往广西采购土豆。“本地的土豆6月份才上市,我们按照土豆上市的日期,由南到北直接从生产地采购,不仅满足了日常低价供应,质量也有保证。”欧阳继辉告诉记者,“公司已经有30多个品种实现了源头采购,可保证全省78家大型超市日常蔬菜品种一个月不断货。”

  “像卖鲜花一样卖蔬菜。”为了确保从武商量贩各门店销售的每一种蔬菜都像鲜花一样新鲜,武商量贩公司在武汉庙山建成了常温配送中心、低温配送中心和蔬果配送中心三大物流体系。

  武商量贩的物流配送体系是湖北省减少流通环节、建立产销直供机制的一个缩影。武汉市安排200多万元,扶持武商集团、中百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汉南区、东西湖建立了产地蔬菜配送收购(批发)点,并引导企业建立自有蔬菜生产基地1.6万亩,通过“农超对接”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50%左右,使超市销售的蔬菜价格大幅下降。

  过去有“百里不贩青”之说,原因就在于经过长途贩运,蔬菜损耗巨大,利润微薄。据有关专家介绍,有的蔬菜含水量高达90%,如果长途运输,稍不留意,损失会高达20%。不过,去年夏天,长阳、利川的辣椒、包菜等多个高山蔬菜品种,却新鲜地直供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世博会。武汉如意集团的新鲜毛豆,不仅供应武汉市30个大型超市,还走向全国。

  大流通格局背后的支撑,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冷链物流。武汉如意集团将万亩蔬菜基地建在东西湖辛安渡农场,蔬菜从采收到分拣到配送,38辆冷藏车不间断运输,从农田采摘到企业加工再到超市柜台,所需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正是有了冷链,恩施州每年外销的高山蔬菜超过了50万吨,且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宜昌市围绕高山蔬菜,支持发展冷冻、冷藏、冷链物流企业,共建成各类蔬菜冷库260个,年冷藏贮运能力100多万吨。

  为确保蔬菜能卖个好价钱,全省500多个菜农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中枢纽带作用,运销了全省蔬菜基地50%至70%的产品,提高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随着蔬菜产加销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蔬菜外销量不断增加,去年湖北省蔬菜外销量突破1000万吨,为保障全国“菜篮子”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安全——

  打出监管检测组合拳

  

  买菜爱挑有虫眼的,豇豆、叶菜烹饪前用米汤水泡半小时……普通市民要吃上一道“放心菜”,得花费不少心思。为让城乡居民放心买菜、吃菜,湖北多个地区农业部门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武汉市在流通环节创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两级三层”监管体系,被冠以“武汉模式”在全国推广。

  3月16日,记者来到武汉市农产品检疫检测中心,在一辆刚刚从菜市场采样回来的流动检测车上,工作人员正在采样,取样、粉碎、搅拌、滴入试剂测试,15至30分钟,一个样品即可完成有害无害的定性检测。

  据该中心主任李桃青介绍,每天,武汉市内有39台检测车,在各农贸市场、超市或批发市场流动检测。一旦发现定性检测呈阳性,中心就会启动应急程序,进一步作定量检测。如确系有毒物品,会集中销毁,严禁流入市场,并对产地市场封锁3个月。在全市730个自检点的配合下,去年,武汉市抽检蔬菜样品150多万个。武汉市投入仪器经费近2000万元,每年的检测花费近1000万元,均由财政买单。去年5月,省政府还与各地市州政府签订责任状,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

  数据显示,湖北省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由过去的65%左右,稳定增长到目前的95%以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还在于实行了源头治理,推行了治本之策:在种养环节严控投入品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国家限制使用药品。在嘉鱼、汉川、利川等蔬菜生产大县采访时,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拿着样品告诉记者:“我们使用的是低毒高效农药、生物农药。”

  但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管理要做到滴水不漏,的确有一定难度。“拿着订单种,比着尺子长,贴着标签卖”,借鉴云梦县建设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经验,2年前,湖北省开始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建设标准化的生产基地,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的产销体系。

  目前,湖北“菜篮子”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份额不断扩大,蔬菜、鮰鱼、小龙虾等通过了欧美、日本等市场的检测标准。主要“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基本保障了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未来5年,湖北‘菜篮子’将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湖北省省长王国生说,下一步,湖北还将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主要“菜篮子”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做好“菜篮子”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增强“菜篮子”的宏观调控能力。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