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6日 0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登上海拔1500米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新矿坑瞭望台,整个开采现场尽收眼底,壮观的生产场面让人震撼:几十平方公里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在“漏斗”里10余层开采面上,上千台足有两层楼高的机械一齐轰鸣作业,运送煤炭的装载卡车川流不息。
在山西,如此规模的现代化煤矿到处可见,以往“星罗棋布、矿难频发”的小煤矿已不见踪迹。截至2010年底,全省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全部淘汰关闭。矿井数量由5年前的427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个减少至130个,单井平均年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与此同时,山西培育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山西煤炭产业,迎来“大矿时代”。
“小”到“大”
“良币”驱“劣币”
煤炭大省山西,60多年来产煤110亿吨、外运近90亿吨,集中了近50%全球煤炭交易额……这一系列耀眼数据背后,伴生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让资源大省负重前行。
始于2009年的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让山西煤炭产业发生了质变,为实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发展打好了“地基”。
能源需求高速增长、开发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就了煤炭产业的高利润,仅靠市场去实现“良币”驱除“劣币”是不现实的。为此,山西省在前几次整合的基础上,于2009年彻底淘汰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近六成的矿井、超九成的办矿主体,这无疑是山西煤炭产业史无前例的“大手术”。
其中,不具备办矿能力、产业水平低下的企业主体全部退出,让有实力、有能力、有水平的煤炭企业成为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其直接结果是,小煤矿、小窑主关闭退出,大煤矿、大集团应运而生。
随着炮采等落后生产方式的出局,山西煤炭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原来回采率平均不足20%的矿井提升到80%以上,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由24.8%提升到81%,实现了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山西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进”与“退”
分歧到共识
此次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山西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或为大型煤矿企业——具备年产300万吨,而且至少有一个年产120万吨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地方骨干煤矿;或有一座年产90万吨及以上矿井作支撑,兼并重组后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所属矿井至少有一座不低于年产120万吨。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矿挡在门外,让有实力、产业水平高的优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采煤企业,总产能超过550万吨。联盛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成为这次重组整合的兼并主体,产能将迅速扩张到750万吨。联盛副总经理王栓照直言:“此次整合,为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山西省内的太钢集团、焦炭集团、能源产业集团等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全部退出所办煤矿的控股权,转由大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省属国有重点煤企下属的22座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也被关闭。山西省形成以股份制企业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民营企业作为接管主体的比例高达30%,“三分天下有其一”。
“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就是让落后产能腾地方、腾资源;先进产能获取更大的资源、空间,进而带动整个煤炭产业水平提高。”山西省省长王君说,“这一轮整合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煤矿多、小、散、乱的状况。”
“单”变“多”
“绿色”替“黑色”
“传统资源型产业主要靠卖初级资源过日子,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分析。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使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差,深受外围经济影响。
专家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经济绿色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成为山西实现绿色转型、多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目前,山西煤炭行业投资640亿元,建设了循环经济园区20个,其中,国有重点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成为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布局已初步形成。
山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山西已建成煤矸石、中煤和煤层气(瓦斯)电厂67座,装机规模587万千瓦,年消耗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1061万吨,发电利用瓦斯4.15亿立方米;建成煤矸石、粉煤灰水泥厂7座,形成年产能350万吨;建成煤矸石砖厂48座,全年产砖35.5亿标块,年利用煤矸石900万吨;高岭土、铝矾土等与煤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初具规模。
同时,山西煤炭行业已初步形成以肥、醇、炔、苯、焦油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产品研制和开发已经起步。
“升”至“降”
“侥幸”转“常态”
曾几何时,“矿难”几乎成为山西的代名词,山西曾经一周发生过5次煤矿事故。“安全生产抓不好,大小事故频发,有什么宏图大志也实现不了。”王君多次告诫市县干部。
此次煤炭资源重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力提升了山西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整合前,政府安全监管的对象是近2600个矿井、2200个办矿主体,如今变为1053个矿井、130个办矿主体,安全监管的难易变化不言而喻。而经过整合,资源向具有安全生产优势的企业集中,整个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也“水涨船高”。
同时,山西省实施了隐患排查治理、专项督查、事故约谈、领导干部井下带班等一系列安全专项制度;实行了煤矿通风区(队)长兼任矿长助理制度,建立了煤矿安全工作“联系”制度,全面推行了煤矿安全生产承诺制,推进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山西11个市和重点产煤县(市、区)选派了市长、县长安全助理,建立健全煤矿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推进安全包保责任制,11个市共组建了206个“五人小组”;全面推行了业务保安制度,建立了“业务保安、环环相扣”的煤矿安全共管机制,各煤炭企业均签订了安全生产承诺书;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积极推广个人安全技能账户制度,严格安全问责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截至今年4月底,山西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899,不仅远低于2005年的0.905,也远低于目前0.794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俄罗斯、南非等国数据;而同期煤炭产量2.56亿吨,增幅达18.3%。两组数据的升降实属不易,说明山西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的变化,已从曾经的“侥幸”变为“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用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山西煤炭产业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开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