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在阵痛中蜕变 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可期

2011年05月31日 13: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期公告显示,部分股价较高的中小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在实地调查了多家这样的公司后,中国证券报认为,大多数中小上市公司正面临“成长中的阵痛”,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一致。尽管部分公司当前业绩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未来那些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司有望率先走出低谷,享受转型带来的收益;而那些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金融压力。

  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业绩明显下降的公司有141家。其中,中小公司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行业发展环境或产业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如有的公司因主要产品价格被大幅调低导致股价从百元跌落,有的则因为所依赖的技术标准被更改,公司赖以生存的收入基础不复存在;第二,多重因素所导致的成本大幅增加,如原材料涨价、环保压力增加、人工成本上升等;第三,由于产业门槛低,行业竞争加剧,从而摊薄了公司利润。

  从客观上分析,这些原因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部分行业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受通胀冲击,部分行业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景气度下降,从而影响了中小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此外,这一现象折射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商业模式过度单一,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完全依赖国家现有的产业政策、与少数大客户的合作关系、单一产品的价格优势等,一旦有风吹草动,业绩难免发生剧烈波动。

  不过应看到,绝大多数中小上市公司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客观看待这些“成长中的烦恼”?中国证券报认为,应该将这一问题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辩证地考量。

  一方面,应肯定中小上市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创新不仅是产业经济,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尽管遭遇了成长的阵痛,但是不能据此抹杀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努力。数据显示,中小板公司的研发支出金额总计195.67亿元,较上年增长31.10%,平均每家公司研发投入3531.9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17%;创业板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较2008年增长16.84%,2010年则较2009年大幅增长120.47%;从专利实力来看,中小板公司中拥有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的,占比达72.41%。

  实际上,当前正是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要调整、升级和换代,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将被淘汰,重视创新的企业将会受益。研发实力、专利数量等“软实力”恰恰是未来可以带领公司走出低谷的“发动机”,因此,即使遇到股价下挫等短期困扰,也不会改变这类公司发展的大趋势。

  另一方面,股票市场是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市场,投资者要正视投资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一些中小上市公司规模相对小,处于创业或成长期,发展相对不成熟,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由此带来的股价波动风险较大。

  因此,应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上市公司脱颖而出,市场各方应共同推动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比如,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保荐机构的推介内容应强化风险提示,特别是对企业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变数应充分地提示。同时,上市公司应增加抗风险意识和能力,例如采用套保规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等。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质量保证机制。一是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的“活水”;二是采用更加严格的退市机制,给成长性企业以更多的鞭策与压力。此外,在规范保荐机构方面,可以引入做市商等机制,让保荐人更加尽职。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