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1日 08:00 来源:经济日报
目前,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监测显示,从3月1日至5月27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至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气候专家表示,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伏旱)容易出现在盛夏中后期,而这次干旱提前来临,且程度较重,降水量异常偏少,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明显偏多,已构成极端气候事件。
对于今年春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范围地区降水持续异常偏少的原因,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认为,前期持续了9个月的拉尼娜事件对前期全球和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异常的滞后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拉尼娜使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位置偏东偏南,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输送的水汽明显偏弱。另外,我国长江流域是东亚季风活动的显著区域,年际降水变率本来就比较大。气候专家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气候平均偏北、偏强,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不利于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
二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我国是个季风显著的国家,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暴发,通常有三个通道影响我国的水汽输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份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条件。
三是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今年我国阶段性冷空气异常活跃,不断有自北向东、向南的冷空气侵袭。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至4月份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的向北推进,所以没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有效降水。
5月21日至23日早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等地降水量30毫米至50毫米,各地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今年第二次风云二号双星加密观测,把每30分钟一次观测加密为每15分钟一次,强化了气象保障服务。
虽然抗旱的任务十分严峻,但并不是说当前防汛的弦就可以放松。专家提醒,前期的干旱并不能松懈气象工作者防洪的准备。“在极端气象灾害趋强增多的背景下,不能排除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周兵提示,一旦大气环流发生调整,天气形势很容易转变成有利于雨带形成的条件,防汛抗洪形势不容小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