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均存贷比上阵 促银行经营均衡发展

2011年06月01日 11: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端午超短期理财抢购,7天收益率高达4.7%。”每到月末,这种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短信广告随处可见。和以往月末、季度末一样,5月末银行为应对存贷比监管指标“冲时点”现象一如既往地上演。

  不过,未来随着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的监测从“时点”迈向“日均”,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将有助于解决月末银行存款“虚胖”的现象,而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银行经营更加均衡发展。

  理财产品月末冲动或是末路

  5月末,各银行依然在为吸储而战。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5月21日—27日这周31家银行共发行了309款理财产品,较上周增加24款,其中29家中资银行发行304款,其余5款由2家外资银行发行。

  而近期打着“端午节”旗号凭借高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眼球的节日理财产品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本周端午节之前预计发售的理财产品新品达到220只之多。

  一般而言,为了达到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指标,要么是做大存款的分母,要么是减少作为分子的贷款,然而,在银行不愿意减少贷款的情况下,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增加存款就是最为直接的办法。

  齐鲁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程娇翼表示,各大银行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与近期银行揽储压力直接相关,存贷比大限将至,5月或许是“冲时点”的最后一月,银行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解燃眉之急。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太雷表示,目前各大银行拉存款的主要途径仍是发行理财产品和采取各种优惠手段。“短期资金拆借、短期产品发行是银行通用的资金调用手段,近期理财产品短期化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日均存贷比指标的使用,这种仅为冲时点而存在的理财产品将会越来越没有必要,尤其是一些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将会逐步消失,理财产品市场将会经历一个挤泡沫的过程。

  不过,负债业务始终是银行面临的重点,也是当前银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没有出现更好的吸存方式之前,借助理财产品来进行揽储仍会是一个主要通道。并且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有利于银行的品牌建设,只不过日均存贷比指标将促使银行未来关注点将更多转向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及财富管理水平的提高。

  “日均存贷比”监管短期效应已经释放

  按月度对银行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早在去年底就已经提出,在今年4月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又在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强调,要“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持续、动态的监测,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而事实上,各家银行早已经在“自测”、“调整”,不少银行其实在目前情况下这一指标已经可以达标,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冲击并不大。

  程娇翼表示,从一季度开始,商业银行已经在为“日均贷存比”做准备,部分银行的日均贷存比其实在第一季度末已经达标。由于上半年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日均贷存比进行监测,所以对商业银行二季度的经营直接冲击并不明显。

  “其实,要求银行日均存贷比高于75%的监管标准的短期效应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邱志承表示,前期银行已经在开始为日均存贷比指标进行收紧,到现在整个收紧几近结束,由于日均存贷比监管带来的收紧效应将降低货币的投放,上周股市出现大幅走低也与整个收紧过程不无关系。

  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银行业日均存款余额与月末时点存款余额的差距平均在3%—5%,将影响到3%左右的贷款水平。

  将促银行经营更加均衡稳健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持续上演的吸存大战导致的“冲规模”不仅会使存款波动剧烈,稳定性差,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从这一角度看银监会引入“日均贷存比”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银行业研究员许文兵表示,日均存贷比指标将会给银行业经营模式带来一定的变化,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将更加均衡。

  此前,银行在存贷比的考核上已经形成一个循环,即为了完成任务而冲到更高的指标,此时“虚胖”的存款需要缴纳更多的准备金,从而降低银行的实际可用资金,进而造成更大的指标压力。

  程娇翼认为,加强贷存比的日均监管,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增强银行的负债即存款的稳定性和真实性,防止月末、季末冲数导致的存款虚增;二是配合今年的信贷控制目标,防止信贷超额。

  “如果以往银行需要冲1元,而现在就需要冲30元。”许文兵认为,日均存贷比指标将“摊薄”以往银行“冲时点”的效应,促进银行更为注重平时的业务发展及业务规范,提升业务能力。银行在存款业务方面必须更为扎实,否则就只能通过降低贷款这一可控的因素。

  从监管层面来讲,日均存贷比的指标再配合资本充足率等时点指标将使得整个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而按月度日均存款的监管方法也更为科学,在传递监管意图方面也更加精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