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千里驰援送甘泉

2011年06月05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2月,正当一场大旱蔓延我国北方地区的关头,人民解放军给水工程部队紧急出动,出现在了旱情最为严重的鲁南、豫西、辽西和太行山麓的河北涉县。

  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直接决策指挥的一场抗旱打井保民生的会战,也是我军给水工程部队全部出动打响的一场大规模攻坚战。

  4月1日,给水工程部队成功打出100余眼抗旱井的消息传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予给水官兵新的重托和勉励——

  “给水工程部队支援地方抗旱成绩可嘉。望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胡主席的嘱托,成为给水官兵不懈奋战的巨大动力。截至6月3日,征战在鲁豫冀辽的给水工程部队已成功打出深水机井258眼——可解决51万多亩干涸农田浇灌,供710多万祖祖辈辈吃水难的乡亲们喝上清泉水……当一望无际的麦田丰收在望,当成片成片的田野瓜果飘香,经受了干旱之苦的旱区群众怎能忘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深切关怀,怎能忘记仍战斗在抗旱战场的子弟兵的满腔赤诚。

  旱情牵动党中央

  给水官兵大驰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始终高度关注旱区群众的饮水用水困难。2010年3月23日,正在宁夏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专程看望慰问正在野外作业的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官兵,称赞他们实施的百井支农富民工程办了一件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勉励大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完成好部队军事任务的同时,千方百计为各族群众找水打井,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问题,让更多老百姓喝上安全水。同时号召全军官兵一定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密切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斗争。

  牢记胡主席重托,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加大了在大西北找水打井力度,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奉命紧急奔赴大西南抗旱打井。

  去冬今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又遭遇严重干旱。河南洛阳、三门峡,山东临沂,辽宁朝阳等地,旱情更是百年未遇。

  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河北涉县,13座水库干枯了12座。河流干枯,大地龟裂,成片的麦苗面临枯死的危险,人畜饮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旱情牵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遵照胡主席关于军队支援地方抗旱的指示精神,中央军委迅速作出出动给水工程部队驰援旱区抗旱打井的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分别对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支援地方抗旱提出明确要求。

  旱情紧,军令急。总参谋部迅速向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和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下达命令,及时调配抗旱打井力量。总政治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旱区,与地方政府协商确定部队打井任务区,协调有关部门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全程指导部队抗旱打井行动。油料、交通、物资……总后勤部特事特办,保证需求;钻井机、运输车、装卸车……总装备部快速调拨、保障到位。

  旱情就是召唤,旱情就是命令。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领导与辽宁省军区、内蒙古军区、宁夏军区领导,赶赴3个给水工程团部署动员,济南军区第一时间为进入鲁豫打水的部队做好各项保障准备。

  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驻扎在内蒙古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475名官兵、115台车辆装备、10部钻机,分成3个列车梯队,向着河北、山东紧急进发;远在宁夏的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605名官兵、8台钻机和水源侦察车、水文测井车等110多台先进野战给水装备,接到命令不到12小时集结完毕,向着鲁豫两省千里跃进。随后,朝阳预备役给水工程团在辽西快速展开找水打井工作。

  车轮滚滚,载着给水官兵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开进;

  钻机隆隆,干渴的大地迎来了绿色的希望。

  作为我军专业的给水工程力量,这3个给水工程团都是曾被中央军委荣记过集体一等功的功勋团队。从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他们掘出的甘泉染绿了一方方缺水的大地,滋润了多少旱区群众的心田——

  由野战部队改编而来的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足迹踏遍白山黑水,在辽西地区留下的103眼甜水井,使3.7万多名群众告别了喝高氟水的历史。

  长年征战在北部边疆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曾解决了边疆百万群众的吃水难题。去年,他们受命出征云南、广西旱区,连续打出105眼水井,被西南各族群众誉为“党派来的水神”。

  在极度缺水的西北地区,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长年喝苦水、四处掘甘泉,浇出了戈壁荒漠中的一方方绿洲。他们曾在两年多时间里,转战宁夏18个县区的117个自然村,为缺水群众打出159眼井。

  面对鲁、豫、冀、辽肆虐的旱情,面对旱区群众的殷殷期盼,给水工程官兵牢记胡主席嘱托,又一次集合到了一座座高高的钻井机架旁,3个给水工程团的22支打井分队在北方的原野摆开战场。

  一辆辆水源侦察车、水文测井车不停勘探,一座座钻井机昼夜作业,一批批工程技术人员辗转征战……一幅军民携手打井抗旱的壮阔画卷,在辽西、在鲁南、在豫西、在冀南太行山区同时展开。

  争分夺秒鏖战急 科学作业显威力

  “党派解放军为我们打井来了!”

  2月23日一大早,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张庄镇新庄村沸腾了。隆隆的机械轰鸣声,几乎把全村的乡亲们都召唤到了村头的打井工地上。

  “开钻!”10时整,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13米高的钻机转盘飞速旋转起来,浑浊的黄色泥浆从钻杆下一股股涌出……为了不惊动梦乡中的乡亲们,给水部队头天深夜在打井工地悄悄安营。从平整场地到立塔、开钻,仅用了6个小时。

  不料,钻到20米就遭遇沙石层。如果采用常规的泥浆正循环钻进工艺作业,这眼130米深的井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成井。官兵们不忍心久盼甘露的乡亲们再等下去。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兰州,军区机关第二天就派专人送来了先进的空气潜孔锤,改用新装备、新工艺后,钻进速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

  对亟待浇灌的麦田,时间就是丰收的希望。人员三班倒,机器不停歇。26日凌晨,当这眼日出水量600立方米的机井终于成井,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向干旱了两个多月的2000多亩农田时,乡亲们欢呼着涌了上来,与浑身泥浆的官兵们抱了又抱……

  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动情地说:“‘西北水神’在几十小时内就打出了这眼甜水井,不仅让山区的群众看到了希望,也为我们打赢正在进行的抗旱斗争增添了信心!”

  战沂蒙斗太行,披星戴月鏖战急;从鲁豫到冀辽,风餐露宿掘甘泉。为了早日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送到旱区群众心中,给水工程部队官兵从出征之日起就下定了这样的决心: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展开、第一时间开钻、第一时间出水。会战中,给水官兵创造了单井成井速度7.8小时、单部钻机月成井10眼等多项纪录。

  频繁转场,昼夜作业,官兵们每天都是一身泥浆一身水。每当打出一眼井,来不及洗个热水澡,又马不停蹄奔赴下一个打井工地。大家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哪怕千难万难,也要想尽办法解老百姓缺水之难。

  与沂蒙山区相比,太行山区地质构造更加复杂。提起刚刚在涉县打出的大出水量深井,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工程师李本健连说了三个“难”字。为此,官兵们经常召开“诸葛亮会”,集纳群众智慧,每往下打1米,都要捞取、分析岩层样本,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采取不同的钻探方法,苦干加巧干,科学出效益。

  初春的太行山深处,时常飘着雪花。站在高高的机台上,官兵们一会儿头上冒热气,一会儿湿透的衣服又结成了冰甲。每到夜晚,呼啸的山风刮个不停,一旦忘了戴手套,手就会粘在冰冷的铁器上。钻杆一米一米往下伸,泥浆一股一股往外冒,一批官兵累倒了,又一批官兵站到了机台上。一眼井,两眼井……在太行山深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官兵们坚持不懈、科学钻进,在曾被认为是无水区的地方,一连打出了4眼甜水井。

  面对困难,领导干部勇挑重担;面对危险,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

  常年带领部队在外打井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苏锁龙,今年春节期间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到家第三天就接到部队出动的命令,他二话没说就赶回部队。3月初,父亲病危住院,因部队打井工作刚刚展开,奋战在抗旱打井一线的他也没来得及回去看一眼。直到父亲去世,苏锁龙才请假回去料理后事,几天后又匆匆返回部队。

  在辽西打井现场,腰部曾做过两次手术的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一分队机台长贾祥赞,不顾腰部疼痛,每天在机台上跟班作业八个小时,下机之后连站都站不直——就是这样,战友们也没能把他摁在帐篷里多休息一天。

  手上磨出了成片的血泡,坚持;腿上、胳膊上划出道道伤口,坚持……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摩步旅连续突击3个昼夜,在乱石滩上挖出一条条壕沟,铺设了40余公里管道,将给水官兵刚刚打出的11眼甜井水,引到了周围数十个村屯。

  清澈的井水流进了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榆树沟村老人牟井海的家里,老人在平生第一次拧开水龙头的同时,泪也下来了:“我天天盼井,没想到在这大旱之年居然把甜水给盼来了。”

  鏖战旱区4个多月,给水官兵们用褪色的征衣染绿了原野,也把党的关怀送进百姓的心田。

  一切想着群众 事事为了群众

  甘泉润大地,赤诚献人民。给水部队官兵们把打井工地作为自觉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课堂,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坎上。

  簸箕掌村——沂蒙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几百亩薄田底下净是簸箕大的石头。村里挖井多少年,也没有挖出一口像样的水井来。由于缺水,光秃秃的山上无法种植林果,看到周围的村庄里种植的蔬菜已经远销到了上海,村民只能默默地埋怨当年祖辈没有选个好地方。

  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一连磨断了三根钻头,硬是在乱石滩中打出了簸箕掌村祖祖辈辈盼来的第一口甜水井。然而,当部队准备撤离的时候却发现,虽然这口井的出水量能够满足眼下村里的需求,但如果发展蔬菜和林果种植,水量就不够用了。

  勘查、定位、开钻……官兵们又鏖战3天3夜,将一眼日出水量近700立方米的深水井,奉献给了簸箕掌村的乡亲。

  被深深感动的村民合计着杀猪宰羊犒劳部队,官兵们深夜悄悄撤离。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打着手电、提着马灯,送了部队一程又一程……

  一切想着群众,事事为了群众。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制定群众纪律“十不准”“十不要”,印成小卡片发给官兵随身携带。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每次转场都与当地村镇结清水电费、赔偿青苗损失。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每打完一口井,都要先检验试尝,确保水质达标后再移交群众……

  在河南三门峡、洛阳,由于当地地质资料缺乏和老旧,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派出两支勘探分队,分赴8县54个乡镇进行详细勘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每一眼井成井后,他们都将普查、物探、测井、成井全套资料毫无保留地移交地方政府。

  “解放军留下的资料,就像给我们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打井队。”三门峡市水利局副局长赵新生说,“有了这些翔实的资料,我们不仅能管好用好这些井,今后开展水利建设,心中也更有谱了!”

  河北涉县,是当年八路军129师驻扎了6年之久的老根据地。当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的钻井机架高高竖起,乡亲们奔走相告:“老八路又回来了!”

  在杨家庄村,乡亲们每天提着核桃、小米,排着队往工地上送。见官兵们死活不收,他们放下东西就跑……一连多日,你来我往的“拉锯战”接连不断。无奈之下,官兵们只好暂时收下,然后逐一登记,撤离时委托村委会原封不动奉还。官兵们还把节省下来的米、面,留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杨五红。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转战辽西不吃群众一个苹果的故事曾广为流传。今天,不论辽西、还是豫西,在一处处打井工地,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帮助河南省嵩县田湖镇南洼村打井时,从村民杨旭明家借了10块砖头压帐篷。归还时,砖头损坏了一块,部队便送去3元5毛钱作为赔偿。

  杨旭明坚持不要,部队非要偿还。

  最后,杨旭明勉强收下了5毛钱。他说:“解放军与我们的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我收5毛钱就是为了留作纪念,用这5毛钱教育南洼村的子孙后代。”

  令杨旭明没有想到的是,部队撤离之后,他在自家的鸡窝旁发现了部队留下的用纸包包好的3元钱……

  一边是给水工程部队转战千里秋毫无犯,一边是人民群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拥军热潮。一场抗旱打井的大会战,再一次升华了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在山东沂南,当地“红嫂”协会的新一代“红嫂”们为给水官兵送来亲手缝纳的各种祝福图案的鞋垫;在河南伊川,高山镇湖南村的群众把热气腾腾的“百家饺”送到打井工地;在河北涉县,乡亲们用精选的红枣熬成糖水,让官兵们驱寒;在辽宁建平,村民们把亲手磨的玉米面熬成糊糊端到机台上……

  从山东到河南,从辽宁到河北,地方水利、地质专家协助部队工程技术人员跋山涉水寻找水源;井位确定后,当地群众连夜就把道路修好填平;每一眼水井成井,地方水利部门马上安装饮用和灌溉设施……军地合力、军民同心,一汩汩清泉水浇灌了大地的丰收,一眼眼爱民井带来了母亲的微笑。

  2007年岁末,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陡坡村的村民写信向胡锦涛主席报喜: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为村里打了3口水井,“俺贫水山区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喝上甘甜的井水,这是村里人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啊!乡亲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打心眼儿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

  今天,当一眼眼“幸福井”“民生井”“连心井”像珍珠一样撒落在经历了严重旱情的大地之上,人民群众又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把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深情铭记在心田——在北京军区赴冀抗旱打井分队打出的一眼日出水量达2600多吨的深水井旁,告别了饮水难、灌溉难的涉县鹿头乡杨家庄村村民自发立碑纪念,碑上镌刻着14个红色的大字——

  “幸福全靠共产党,吃水感谢解放军”。

  文/人民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解放军报记者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