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02:3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湖北巴东
湖北巴东的县址,正在经历着从黄土坡到白土坡的迁移历程。
自2003年6月三峡大坝蓄水以来,这个位于鄂西的县城,就频频遭到地震侵扰。截至目前,巴东县发生地震达2000多次。仅2003年6~9月近100天的时间里,巴东县发生的微震就有800多次。
作为三峡库区26个县市之一,巴东县是湖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但资料显示,该县自1949年以来仅发生地震1次,即1979年的5.0级地震。
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明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峡大坝蓄水这些年来,巴东县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呈递增趋势。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现实之下,巴东县不得不全县迁移,早前城市中心位于黄土坡上,现如今整体迁往白土坡。
蓄水后地震陡增
三峡大坝首次蓄水,可追溯至8年前。2003年6月,当时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135米,“高峡出平湖”得以实现。
蓄水成功的喜悦并未传导至巴东。根据当地地震监测记录,蓄水之后未过多久,整个巴东频频出现微震,“搞得特别紧张”。据邓明早介绍,蓄水后出现的地震,主要集中出现在巴东县城至东壤口一带,再到黄土坡之间,其后在县城周边都有出现。在三峡大坝蓄水后的一个月内,湖北省地震部门在巴东某处地震点上监测到地震高达160多次。
巴东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邓玉平说,三峡水库135米水位蓄水后,曾引发巴东官渡口镇马宗山地震和岩溶塌陷,全村紧急搬迁765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巴东采访了解到,2003年6月之后,巴东已经累计发生地震2000多次,主要集中在2003年至2005年间。目前,虽然地震频次降了下来,但该县每年平均仍会发生十多次有感地震,“至于无感地震,那就多了,现在已经形成了微震群。”邓明早说。
巴东县两易城址
雾气缭绕的一江之侧,巴东县城拥挤的楼房,一层一层顺坡而上。随处可见治理滑坡的建设场面:方格的钢筋架子、偌大的水泥灌面……
早前的巴东县城,由于葛洲坝的建设而全部被淹,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建委同意将巴东新县城建在黄土坡。此后,新城的建设贯穿了整个上世纪80年代,直到1992年巴东县城初具规模。
由于本身就是地质脆弱和敏感区域,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蓄水,对这里的地质活动有较大影响。
据邓玉平介绍,巴东新城址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县城不得不两次修编、两易城址。
他说,三峡水库蓄水后,仅以2007年为例,这一年的4月21日,巴东清江水布垭水库下闸,每天以1~2米的速度蓄水;5月10日以后,库区清太坪镇先后发生了木竹坪村和大堰塘村大型山体滑坡;同时,清太坪镇梯子口、金果坪沙岭村、水布垭鱼洞河、老林坡、刘家沱等亦相继出现滑坡险情。
三峡水库入汛后从156米退至143米,又先后有史家坡、罗坪库岸治理工程发生变形,两大库区受库水的侵蚀和水位下降牵引力的作用,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
当时有湖北省官员对巴东的说法是,“滑不完的坡、扯不完的皮、告不完的状”。
2009年3月,巴东县城开始再度搬迁,这次的地点是距离不远的白土坡。巴东县国土部官员表示,其实这一片地质条件都不是太好,但是白土坡地质稍微稳定。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