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21:34 来源:上海侨报
侨界人士:“侨胞证”?我看行!
本报记者_陈丽伟
摄影_王晓波
“曾有媒体报道,爱尔兰愿意给克林顿发类似侨胞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考虑给骆家辉发个侨胞证?”这个听起来颇有些惊人的想法,在美籍华人梅明扬的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
近日,美籍华人梅明扬拿着一份5月11日的《上海侨报》找到本报记者,他指着报上的《7年领证仅区区千余人 对外籍人才吸引力缺失成不争事实——中国绿卡制度:不得不说的尴尬》一文告诉记者:“我认为绿卡和双重国籍并非吸引外籍华人人才的唯一办法,侨胞证也是可以尝试的。”
什么是“侨胞证”?它面对什么人群?对应哪些待遇?如何办理?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建设会起什么作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众多学者和侨界人士后发现,随着对双重国籍和绿卡制度改革的话题探讨,在如何吸引外籍华裔人才的争论中,“侨胞证”是否可行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焦点。
“该给普通外籍华人
发个证”
“港澳同胞有回乡证,台湾同胞有台胞证,海外的中国移民也可以有个侨胞证啊。”美籍华人、上海高盈事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梅明扬说:“我1992年回到上海,这些年多次申请绿卡都没成功。我觉得中国针对外籍人才的政策应该有层次性,既有针对高端人才的绿卡,也应该有适用于更多普通外籍华人的侨胞证。”
其实,梅明扬申请绿卡遭遇挫折不足为奇。因为自从2004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出台,中国开始实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制度(俗称绿卡),能成功申请到绿卡的幸运者不过千余人,当时我国惟一的外籍局级干部、上海证券交易所副主任、美籍华人刘啸东和声誉正如日中天的美籍华人唐骏都在其中,过高的门槛使以吸引外籍人才为初衷的绿卡制度形同虚设,如同一个网眼过密的渔网,将有心回归鱼儿拦外面。
最常拿来与中国做比较的是印度。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透露,截止到2010年,根据印度大使馆的统计,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共1100万张,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梅明扬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均给予海外侨民类似侨胞证的认可,“全球大约有7000多万爱尔兰后裔,包括多位美国总统都是爱尔兰后裔。美国曾有报道称,爱尔兰政府曾考虑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放类似侨民证的证明。”他还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侨胞证制度,如果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申请,我们发放给他也未尝不可。”
梅明扬认为:“从社会影响上看,这种方式不仅能使海外侨民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本民族海外移民的杰出后裔相认,对提高自身形象,发展国际外交都有促进。从实际作用看,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家的外侨证提供的出入境、居住、工作上的方便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回流。”
假想中的“侨胞证”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申请“侨胞证”需要何种条件?谁审核?如何收费?申请获得后能享受何种待遇?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范围一定要广,让大多数普通外籍华人受益”。梅明扬认为“侨胞证”与绿卡最大的区别也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群体广泛,“只要能提供合法证明,本人曾是中国公民或是中国公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向有关机构提出申请,就可以发给‘侨胞证’”。
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采取这种“宽进”的态度,可以使外籍华人绕过必须有国内工作合同才能申请较长时间签证的麻烦。
在审核方面,梅明扬认为:“‘侨胞证’的发放、审核工作可以由侨联或其他NGO组织承担。分五年期、七年期、十年期等,定期审核。”或者,“交由挂靠在相关组织或部门下的公司,通过商业化模式运作也可以考虑。”
关于收费标准,梅明扬认为可以根据‘侨胞证’收费的年限收费,“比如五年期的3万元,七年期的5万元,十年期的8万元。”记者反问:“这个收费标准是否过高?”梅明扬很有自信地回答:“具体价格,可以让市场来决定,价格是否合理应接受市场的检验。”
同时,梅明扬表示,大多数回国工作生活的外籍华人经济收入较好,这样的的费用并不是太大问题。
至于‘侨胞证’所对应的待遇,梅明扬认为除了选举与被选举等政治权利,在出入境、就业、子女教育、购房、社保、医保等其他方面都应与“公民待遇”接轨。持‘侨胞证’者按国内规定正常缴纳各种税金,可以贷款购房、不必再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入境时和中国公民一样无需再签证,允许参加统一社保、医保等。
关于“侨胞证”的不同声音
记者致电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顾希,她认为:“中国实行的绿卡制度主要是吸引高层次的外籍人才,这也是中国目前吸引国际人才的重点。因此,如果绿卡制度将申请标准定得过于宽松将变得毫无意义。”
关于“侨胞证”的设想,顾希表示,“出入境审核、批准、管理等工作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即使是实行侨胞证类似的制度,也绝不可能交给一个公司去完成。”
有专家向记者指出,中国侨联以及全国各地侨联均为群众社团性质,是不具备行政审批等职能的,“当然,对申请者的身份认定可以在通过政府部门的授权后进行。”目前上海已经有一万家非政府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这些机构也同样不具备行政审批职能。
美籍华人、美国华裔选民协会主席王维华则提出:“申请‘侨胞证’者缴费后能获得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关键。年检的内容是什么?即使是最宽泛的申请条件,也不可能、不应该申请就能取得,那么审核机构依据什么甄别申请人?会不会又陷入‘年检就是收费’的怪圈?”
对于海归回国最大的障碍这一问题,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坦率地表示:“很快我们去台湾都可以自由行了,出入境早已不是影响海外华侨华人回来的首要障碍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障碍。”
李克欣告诉记者:“经过侨界的不断呼吁,我国出入境手续已简化许多,从高级海归人才来看,目前最影响他们在国内发展的是内地的高房价。很多科研院所对高级海归知识分子给予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安家费,但这些人大多数已人到中年、拖家带口,这笔钱和上海动辄数百万元的房价相比不算什么。而海归博士毕业生,国内较好的科研院所开出的月薪也不过万元左右,他们正值安家立业的年纪,靠薪水负担这样的房价是很难的。”
李克欣还表示,生活成本渐高不是仅有海归群体才面临的问题,这要靠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完善,仅靠一张“侨胞证”或完善绿卡制度,是很难全面解决的。
在走访中,一些专业人对“侨胞证”仓促出台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信贷部主任认为:“持有‘侨胞证’就可以贷款在内地购房,这一点要慎之又慎。即使对国内居民购房的限制也适用于侨胞证持有者,因为‘侨胞证’持有者数量会不断增长,我们也很难控制国内外热钱通过这个方式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
“海外公民证”或是又一种选择
设想过类似侨胞证制度的还有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他告诉记者:“如果考虑中国特有的国情,如果在现行情况下不适合全面开放双重国籍,可以考虑采用类似印度的‘海外公民证’或‘海外华裔卡’政策,替代部分附加在绿卡或双重国籍政策上的职能。从印度的经验来看,这是最经济、见效最快的人才政策。”
王辉耀设想的“海外公民证”主要适合原籍中国的人士,可以终身免签证,海外华裔卡主要适
合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可以15年免签证,两种证件都可以享受除选举或被选举等政治权利以外的本地居民待遇,这样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起到对海外人才进行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引进,强有力地提升和加强人才强国战略。
王辉耀指出,我国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而我国未来30年的发展则主要需要招才引智。印度人才的回归率原来不如中国,现在高于中国,就很说明问题。我国可以采取印度海外公民证的模式,来减
少相关制度对人才流动的阻力,
加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国际人才政策上的开放和思想解放将会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凝聚世界大多数华裔优秀人才的国家。“而且,从整体来说,我们仅仅需要一个政策上的变动,回归的人才、技术、资金就将会倍增,并大大提高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向心力,提升他们对祖籍国的归属感。我国应当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解决海外华人因海外国籍回国极不方便和不被国家在感情上认可华人在祖籍国的待遇和接受问题。”
延伸阅读
近十年来,印度政府通过有条件承认双重国籍、发放“印度裔卡”和“印度海外公民证”,吸引了大量海外高级人才回流。“印度裔卡”计划主要针对在海外成长的印度人后代,符合条件者就能在为期15年内多次入境印度。“印度海外公民证”计划主要针对原籍或双亲、祖父母为印度公民的印度裔,若其所在国认可各种形式的长期居民权,则有资格申请海外印度公民卡。
海外印度人才持有“印度裔卡”或“海外公民证”持卡者在购房、医疗、社会保障、所得税、贷款额度、风险投资基金的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本土公民待遇”,但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利。
这一举措解决了海外印度裔人士多层次的要求。截止到2010年,根据印度大使馆的统计,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共1100万张,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记者手记
人才政策的层次性
双重国籍对应的是社会待遇和政治待遇,绿卡解决的是外籍人士长居中国的身份问题,而目前成为争论焦点的“侨胞证”对于海外华人来说,申请“侨胞证”需要何种条件?谁审核?如何收费?申请获得后能享受何种待遇?这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仅是解决生活待遇问题。在这场如何通过政策揽才的争论中,各方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人才政策应该具有层次性。
是否有条件承认双重国籍事关外交,可以“缓谈”,绿卡是针对高端外籍人才的,它的完善可以“缓进”。但对于数量最多、回国热情也更高的“中间层”来说——有一技之长的IT从业者、积累了一定资金欲回国的创业者、企业中层管理者,一个能尽快解决出差不用国内身份证就可以订到内宾价的房间、可以贷款买房的政策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效的揽才政策。
从2006年实行海外公民证制度至今,印度回国的IT人才猛增100倍,达到70多万人,也奠定了今天印度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以及世界第一大软件外包业务接纳国的地位。
多年来,我们忽略了人才政策中高、中级人才的配置问题。大量稳定的中级人才,可以有效减少高级人才回国后各方面的落差,也是一种吸引力。各界人士对侨胞证的各种设想也许值得探讨,但目前看来,中国的确需要一个能直接解决大多数中级人才社会待遇的人才政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