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9日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是一座绿色之城,这里水量丰沛,水质优良,是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区的枢纽所在地,优质的山区水源灌溉了1100万亩良田,养育着1300多万人口。
作为革命老区,六安市的财政资金并不雄厚,但用有限的资金建设美好家园是六安市的坚定目标。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六安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政府性投入140多亿元,六安市城投公司也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先后投入六安中心城市建设资金118亿元,190个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着力打造滨水、绿色、文化三大城市特色。
淠河和淠史杭总干渠(新淠河)流经六安城区长达20公里,六安市确定了“两河四岸一岛”的发展定位。在淠河上修建了橡胶坝,形成水面14.7平方公里,回水长度20公里,蓄水4300万立方米,两岸形成366公顷的城市绿廊。新淠河沿岸建成了200多公顷“绿带”。
六安市不仅在地上建“绿带”涵养水源,还通过建地下管网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近年来,六安市新建污水干管55公里,污水支管95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座。流经城市的所有地表水均达到二类水标准,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凭借着水的纽带,六安市在合肥经济圈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也不断拓展。
“水”活了,“绿”才养得住。六安市以实施中心城市增绿工程3年实施计划为重点,3年来政府性投资10.5亿元,增加城市绿地面积600公顷,形成了“七纵七横连三环,两带十园四广场”的绿化格局。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2032.8公顷,绿化覆盖率40.8%,绿地率3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绿地建设布局均衡,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1.7,市民每出行500米内都能到达一处公园。先后建成南门塔公园、北塔公园和文化古城墙,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园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皋城广场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城市的“会客厅”;中央公园将生态、科普、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展示现代生态文明的窗口;河西公园、月亮岛风景公园与体育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全国水上运动基地之一;中心城区还为古树名木全部建档立卡,保护率达100%。六安市先后获“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有30万皖西儿女为革命捐躯,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近年来,六安市着力实施红色旅游精品工程“139”计划,即建设1条国家级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打造3条六安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合,完成9个六安市红色旅游首批重点建设项目。通过4年的努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修复了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红军广场等一批革命旧址,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红色旅游长足发展,迅速成为六安发展的新亮点。
六安市从2007年开始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已连续3年名列安徽省住房保障目标考核优秀位次。全市共争取批准建设廉租住房项目38个、申报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50个。2010年完成住房保障总户数16288户,竣工廉租住房564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9494户,廉租住房补贴发放11339户,实物配租4457户,均超额完成了年初计划。截至目前,六安市低收入、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已实现应保尽保。今年,六安市开始实施第二个《六安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三年实施计划(2011—2013)》,3年共安排中心城市旧改(棚户区改造)工程、畅通工程、治污工程、活水工程、增绿工程、配套工程、提升工程和安居工程八大类共135项,总投资469亿元,其中3年市本级政府投资79亿元。
六安市城建的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