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1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再过几日,又到了国家统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经济数据的时候。在此之前,按照惯例各大机构券商都要发布各自的数据预测报告。但是近两年,这些机构预测的GDP(国内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价格)等经济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经常惊人的一致,关键数据的频频提前泄密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与以往不同,即将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其保密性将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已对泄密事件展开调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严厉谴责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相信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缩短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数据被泄露的风险。
各机构显现“精准”预测力
6月8日,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已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高,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不仅国外媒体如此精准,国内机构券商对经济数据的预测能力也相当高,中信证券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数据前瞻报告中预计,去年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今年1月20日,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PPI同比上涨5.9%,预测与发布数据高度一致。
宏观数据泄密造就了一批如世界杯期间那只神奇“章鱼”的“章鱼哥”。数据是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关乎决策层对国家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风向标。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林秀香表示,该事件本身体现了经济信息的价值及其管理问题,因为经济数据关系到企业、投资者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对国家经济前景的判断和决策。
背后藏有惊人利益链
其实,经济数据泄露在全世界范围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除了数据的生产环境,还涉及到数据传递链条上的各个部门,牵涉的部门多,难免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点。
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分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极为敏感。对那些机构和人士来说,提前获得经济数据就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如果机构分析人员总是拿到的数据很准确,在数据公布前就做出准确预测,客户就会愿意跟着你做。投资者正是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孙飞表示,能更早、更快地获得数据体现了研究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将直接与奖金挂钩。
但林秀香也认为,除了因利益关系可能导致的信息泄露之外,还要客观公正地分析,产生信息吻合的情况也有其客观环境。一方面是专家只是发表一些专业性判断,与经济数据正好相近,结果引来泄密的猜测;另外从券商自身的角度,在对资本市场估值的过程中,根据有关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也可能出现对个别经济数据的预测相对准确的情况。
防止泄露应惩防并治
尽管数据是如何从政府部门获得,又是如何被泄露到市场,但在司法机构做出权威发布之前,现在我们还不能断定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经济数据泄密。尽管如此,“经济泄密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林秀香强调,从国家的角度,应该事前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监管保护国家信息,预防信息链上与数据相关的人发生泄密事件。对于那些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重要岗位人士来说,应增强法律意识、保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始终将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轻易发布一些消息和观点,以免引起外界的猜测从而引发市场波动。
孙飞说,CPI、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经济数据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属于涉密数据,有的属于机密级,有的属于秘密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下称《保密法》)的规定,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虽然近期传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但孙飞认为仅仅是离职的处罚太轻,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处分,目前的《保密法》中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还需要尽快出台规范细则。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