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业文化“申遗”潮流兴起 专家称遗产地不应无限扩大

2011年06月11日 17:00 来源:财新网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国项目办主任闵庆文研究员表示,农业文化申遗也并不意味着要大范围推广传统农业

  【财新网】(记者 崔筝)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GIAHS)国际论坛上,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获批为中国第四个保护试点。据财新记者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对云南普洱种茶等三个中国项目表示兴趣,而多个地方也表现出强烈的申遗意愿。

  不过,2011年6月10日,GIAHS中国项目办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此次论坛上提醒说,农业文化遗产地不应无限扩大,农业文化申遗也并不意味着要大范围推广传统农业。

  此前,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已经获批为GIAHS保护试点地。闵庆文告诉财新记者,中国是稻作大国和世界上重要的稻作起源地,四个试点代表了稻作文化的四个方面。第二阶段的计划希望向旱区推进,介绍旱区耕作的节水技术。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自2002年启动。闵庆文称,中国目前还有三个地方正在考虑申请,包括云南普洱的种茶项目,内蒙古敖汉旗的旱作农业和河北宣化的葡萄种植。“地方非常重视,粮农组织也很感兴趣。”

  他表示,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确立中,首先是如何真正地实施动态保护,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经济,此外,有许多项目申请加入,但挑选起来有一定难度。

  闵庆文透露,国家农业部正考虑和中国科学院一起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中心。在地方层面上,政府和企业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许多地方表现出强烈的申遗意愿。

  他指出,尽管申请越来越多,农业文化遗产地却不应无限扩大,“就像四合院要保护,但如果北京全是四合院就不行了”。

  他还指出,农业文化申遗并不意味着要大范围推广传统农业。“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稻鱼系统,和作为农业技术的稻田养殖技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从前者得到一些启发,但并不是说稻田养殖都要恢复到低产量,化肥、农药都不使用的状态,那样的状态肯定是落后的。”

  实际上,传统农业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启示,在保持物种多样性和构筑文化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未来提供文化和生物的遗传资源。正因为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才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要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就像是为了保护一只老虎,我们需要辟出一片一定面积的森林。为了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们从传统农业获得经验,我们必须有一块试验田一样的地方。”他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