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3日 04:16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廖嘉明)前日是第六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深圳的下沙祭祖习俗、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松岗七星狮舞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上2009年上榜的沙头角鱼灯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深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6个。
申报三年终“晋级”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舞蹈类别中,松岗七星狮舞属狮舞类入选,而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两项麒麟舞则属麒麟舞入选。另外,深圳市福田区的下沙祭祖习俗则入选民俗类别国家非遗。
据了解,深圳从2005年年底开始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目前共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3个,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等几乎所有非遗类别。以麒麟舞为例,目前深圳至少有50个以上的麒麟舞团队,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
下沙祭祖
100多米的长龙,在鼓乐喧天中,龙狮齐舞,海内外黄氏后裔云集,好不热闹。早在南宋中晚期,黄峭山第十四世孙黄默堂来到下沙开基立村,祭祖习俗也从那时开始。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和十六日,是分布在世界各地下沙黄氏后裔的传统节日,祭祖成为维系家族的纽带。
传承了800年的下沙祭祖习俗具有爱国爱乡、敬老爱老和多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特征,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舞麒麟
由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创始人熬头四(外号)于1840年创编,主要分布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沿袭至今已有171年,传承了十二代。其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和动作来表演,传递吉祥喜庆之意。
发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大浪街道大船坑舞麒麟更为“年长”,400多年来作为当地客家人传统喜庆、祭奠等活动,较全面完整地继承了整套套路和表演技法。
七星狮舞
自清末民初起流传,至少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松岗传统“七星狮”是南派狮子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它文武双全,武狮的主要玩法有蛇形、蜈蚣形、螃蟹形、鲤鱼形、踩砂锅形;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与其他狮舞表演的主要区别在于伴奏的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且有“骝马步”、“彪步”等多种舞蹈步法。
“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更以个人的名义培训了三千多名弟子,遍及全国各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