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冰岛前总理受审看监管套利

2011年06月14日 03:33 来源:新京报

 ■ 管窥天下

 所谓监管套利,主要指金融机构利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下的政策差异以及漏洞进行套利。

 世界上首位国家领导人因金融危机而受审的案例在冰岛诞生。

 曾经在2008年宣布冰岛破产的冰岛前总理哈尔德,近期出庭接受审判。他面临两项正式指控,主要涉及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举措是否得当以及是否履行职责。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恍如隔世,但其后续效应仍在酝酿。哈尔德如今的极端境遇折射监管者尴尬而永恒的处境:如何做才是好,更严格还是更灵活?

 近日美国财长盖特纳与亚洲监管者的“隔空对战”亦表明了全球监管者对此的分歧。盖特纳近日警告如果亚洲市场不对衍生品交易采取美国式的监管措施,可能使全球面临新的金融危机。这番表态遭到亚洲当局的有力回击,刚刚离任的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甚至驳斥为“无稽之谈”。

 其实,盖特纳表态并不出格,盖特纳与亚洲监管者之争,背后逻辑是对于“监管套利”潜在担心。

 所谓监管套利,主要指金融机构利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下的政策差异以及漏洞进行套利。过去,这被认为是消除监管漏洞、提高市场灵活性的一大动力。时移事易,伴随着金融危机恶化,监管套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审视以及抵制。不少监管者往往把监管套利视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认为其不仅有损市场的效率,而且可能造成重大系统性危机。

 如何解决?在经济学还原这个问题,可以视为一个机制设计问题。首先,可在宏观方面制定统一标准,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不至于差异过大,避免系统性风险重演;其次,在上述前提之下,在微观领域尽可能让各个参与者发挥自身创造力,这对于重新活跃金融市场不无裨益。

 这样的思路并非无懈可击,在利益驱动之下,想必还是存在不少过度监管套利的现象。回到冰岛的故事,或许可见一斑。对于冰岛这样产业单一、体量迷你、人口稀少的经济体而言,为了经济起飞,利用监管套利来发展金融业、吸引国际资本被视为一条捷径。曾经,金融创新对于冰岛而言是福音,使得冰岛这个渔业国家也成为北欧金融立国的典范。然而,今天看来,玩火者必先自焚,相信这样的榜样也可以降低类似事件发生概率。

 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监管者永远需要在金融创新以及加强监管之中保持合理平衡,不同的争议以及局部竞争对于金融系统的健康其实利大于弊———市场会犯错,但是概率远比官僚机构少得多,所以应该给予市场尽可能的机会。

 □于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新京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