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才溪女,真了不起

2011年06月14日 05:37 来源: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 陈洪亮 郭亮/文 林风/图 通讯员 王瑞溪

  “才溪春耕生产场景里,看不见男子在耕作,也无耕牛。只见毛泽东卷起裤管和衣袖,用绳索使劲地拖着由一名妇女把持的犁……”

  这是电视剧《红色摇篮》里的一个情景,妇女犁地这样的场景在才溪随处可见。

  在上杭还流行着这样一首充满客家俚语的歌曲:“送郎当红军,郎出去放乐心;家里一切会管,不要你来牵挂心……”

  光荣不仅属于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儿郎,也属于伟大的才溪妇女。曾有人这么感叹,才溪妇女所走过的路并不比“九军十八师”平坦,其中佼佼者大智大勇才干卓越,假如命运能垂青她们,谁能断定“九军十八师”里没有她们的席位?

  而作为女性,她们的贡献被一代伟人毛泽东完美地写进调查报告里。

  走在将军之乡的才溪,除了可以感觉到悲壮和刚毅,这里也充满了无尽的温柔。

  烈士后代王维锦讲述

  “毛主席夸我母亲生产搞得好”

  今年75岁的烈士后代才溪乡村民王维锦时常会到上坝塅走走,在那里他能想起过世的母亲林宝姑,甚至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

  王维锦的父亲王兴旺当时在外任苏维埃清流县委书记,1933年11月毛泽东来到才溪时,曾经住在他家。

  上坝塅曾经作为红军田,当时的番薯地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记者来到这里时,一位妇女正在田边喷洒农药。

  王维锦依然记得母亲晚年时告诉他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培土的情景。当时,毛泽东看到番薯长势旺盛,顺手挖出一个,又结实又粗壮,就夸奖母亲生产搞得很好,有成绩。

  王维锦的母亲林宝姑曾作为才溪乡妇女代表,2次参加由毛泽东主持调查的座谈会。

  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里,保存着林宝姑在几十年前留下的文字,上面详细记录着:第一个晚上主要了解生产、生活、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第二个晚上主要了解参军、支前、优待红军家属等。

  “以前母亲总说,毛主席的调查会很活跃。”王维锦表示。据曾参加过调查会的老前辈回忆,毛泽东问得很具体、细致。态度非常平易近人,非常谦虚,会上有问有答,有讨论。毛泽东风趣幽默,会开得很活跃。

  有一次,毛泽东看见个别女同志打瞌睡,便停住手中的铅笔,操着湖南腔打趣地问道:“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变心呢?”听了毛泽东的问话,妇女们不禁笑了起来。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打瞌睡了。

  歌声送郎当红军

  闽西“刘三姐”感动了很多人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出现了许许多多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上前线的动人事例。才溪乡王秋莲送郎当红军就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王秋莲确实不简单,她2岁那年就被卖到孙家当童养媳,从小开始放鸭看牛。1929年7月,才溪暴动后,秋莲当上了下才乡乡苏妇女代表。她带头剪短发,走出家门闹革命,白天扛着梭镖站岗放哨;晚上,点着松明灯赶做军鞋。

  有人说她是闽西的“刘三姐”,能把日常的新鲜事编成山歌唱出来。她不仅山歌唱得特别优美动听,而且常和广大妇女用山歌动员许许多多男人当红军,用歌声欢送了一批批的热血青年上前方。

  一送 郎当红军,郎出去放乐心;

  家里一切会管,不要你来牵挂心。

  二送 郎当红军,郎出去下决心;

  家庭观念要打破,一心一意杀敌人……

  这是王秋莲时常唱的宣传当红军的山歌。她不仅用山歌动员乡里、村里许多热血男儿当红军,而且还积极动员自己心爱的丈夫孙松发上前线。

  丈夫入伍集训前,3岁的儿子患天花死了。丈夫入伍不久,女儿也不幸得了重病断了气,接连两次遭到如此大的打击,可秋莲没有垮下去,第二天照样下田搞生产,照样发动妇女支援前线。

  1931年的一天,孙松发在上杭岩下山激战中壮烈牺牲。闻知噩耗,王秋莲悲恸欲绝,偷偷跑到后山儿子和女儿的坟地上放声痛哭。

  然而王秋莲悲痛之后没有倒下,她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拿起针线,使劲地把自己心中的爱,全部纳进了一双双红军鞋。

  她边做红军鞋边教姐妹们唱山歌:一双草鞋千万针,红军阿哥记在心;穿上草鞋打胜仗, 缴支洋枪送吾们……

  王秋莲送郎当红军的消息在乡里传开后,妇女送郎当红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位唱了几十年山歌的模范烈属,解放后仍然在革命建设中当先锋,多次受到党和人民政府表彰。1973年8月,70多岁的王秋莲还当上了党的“十大”代表。

  柔弱双肩挑起革命重担

  才溪妇女被写进伟人调查报告里

  前线每倒下一个男人,往往意味着在后方又多了一位寡妇。

  当三千才溪儿郎奔赴前线之后,才溪妇女不仅扶起了男人留下的犁耙,而且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中国革命的重担。

  而作为女性,她们被一代伟人毛泽东完美地写进调查报告里。

  毛泽东在才溪调查时发现这里80%的青壮年男子都外出参加红军了。然而,在慰劳红军中,才溪妇女表现最突出。在以妇孺为主要生产力的才溪竟然创下了“生产超革命前的100%”的奇迹。

  现在很难想象妇女们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则围聚松明灯边高唱“做双草鞋千万针,同志阿哥穿了要记心”的歌谣给红军做草鞋的情形。

  据统计,才溪妇女成了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全区3000多名妇女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了犁田、耙田都能干的多面手。

  而才溪妇女在政权建设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比如民主选举后,上才溪有60%以上妇女为乡苏维埃代表,下才溪则有66%妇女为乡苏维埃代表。

  正是才溪妇女努力生产、勇于支前的贡献,毛泽东才写下很有分量的话:“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的瞎说。”这也很好地回答了一些人认为革命战争时期不能发展经济的偏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