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05:37 来源:东南快报
政治
以生为本 关注热点
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是以课标、省、市颁考试说明为依据,命题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情境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呈现方式丰富多彩,试题难度适中。
试题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体现学科的人文性。例如,9-12题,通过漫画、故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设置学生成长中经历的种种困难情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培养自信精神,学会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15、28(3)题以学生家庭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23、24题的设置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试题的取材关注社会热点,25题以国家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和税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提炼出材料体现的公民权利与义务,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27题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划定“三条红线”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环境形势的严峻性,旨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并积极落实行动;28题以建党90周年、“两会”热议的话题——“让幸福飞起来”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了解建党90周年的相关知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共同构建幸福生活。
试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福州特色。13题通过“闽侨书屋”的建立,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21题、26题以“追寻八闽红色文化”、“斑马线文明礼让”、“感动福州十大故事”评选等活动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福州的建设与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
阅读量适中 难度值适中
今年历史科试题以课标、考试说明、人教版教材和乡土教材《福州历史》为依据,结合福州地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际进行命题。全卷知识点分布均衡,中国历史占66%(含乡土历史10%),世界历史占34%。试卷容易题、中等题和稍难题比例为8:1:1。全卷阅读量适中,难度值适中。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试卷注重考查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没有繁、难、偏、怪题;试卷注重考查学生初步的判断、分析、概括等能力,体现了立足双基,面向全体的精神。客观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农耕原始文化遗存、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张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七七事变、西藏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一国两制”的构想、经济特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三大宗教、达·芬奇、《权利法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后日本经济、欧盟等相关的“主干”知识;辨析题第26题涉及美苏“冷战”格局,材料题第27题考查中共党史,第28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综合题第29题知识点为福州地方史(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第30题知识点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和郑和下西洋。
试题关注今年的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问题,体现时代性。如第9题的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第11题的知识点纪念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第27题考查中共诞辰90周年的热点,第28题的美国史涉及国家统一的主题,第6题和第29题的第3问和第4问隐含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点,以上试题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时代感强,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功能。
试卷注重福州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福州本地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体现地方性。综合题第29题将中国近代历史、辛亥百年纪念和乡土历史(福州名人)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教育价值立意”的设计特色。
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重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发展性。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现目前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如综合题第30题从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辐射作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等史实,第4问和第5问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能力。类似的还有第27题第3问和第4问、第29题的第5问。同时,试卷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试题的设计上,既要面对全体学生确保容易题的比重,又力求使得不同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考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甄别。材料题第27、28题,综合题第29、30题的设问均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逐渐递进的不同层次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保证了试题测试的区分度。
物理
注重能力立意 凸显学科素养
物理命题立足学科意义,依托物理知识的内涵,保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理念,在灵活考查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同时,突出考查了核心内容、物理思维和物理素养,着重考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图较好地体现学科价值取向和相应的目标指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68条,考查了51条,占75%,核心内容的考查为100%。试题易中难比例适当,难易适中,难点分散,呈现能力层次的递进和思维的逐渐深入,做到活而不难。
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高科技。试卷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鲜活的试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感受美、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体现本土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如第1、15题借“5·18”海交会阿里山桧木聚宝盆、超声波喷雾降温扇,考查分子理论和蒸发吸热,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反映两岸交流。第2题利用摄影家拍摄的美景,在感受美的同时考查光的四种现象,也可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第6题福州江滨大道的景观节能灯,考查电能产生、新能源、能的转化及节能环保意识;第22题利用福州整治、修建人工湖和内河为素材,考查学生应用比热容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9题我国“蛟龙号”在南海成功深潜,考查机械能、浮力、相对运动及液体压强知识,了解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加民族自豪感。第10题源于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前沿科技之一——石墨烯科技,让学生了解石墨烯的物理属性,以及它对人类和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第17题“3·11”地震与核泄漏,既考查核电站发电原理、次声波,又结合核辐射问题,让学生以辨证的思想去分析、看待事物。
注重实验探究,引导实验创新。实验探究分值在本卷占32%,凸显了物理素养和学科特色。如第28题“压强”实验器材改进,第30题在测小灯泡功率的基础上探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是经典实验与创新探究的结合,第31题“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创新,第32题用生活中的吸管和纸巾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这些试题着重考查了基本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图像问题、分析论证能力,领会研究方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思想,对实验进行评估、完善并适当开放。引导重探究过程与方法,重实验思想领悟,重实验创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探究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注重能力立意,关注初高中衔接。着重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3、18、24题考查受力分析能力;12、14、20、25、30(4)题考查电路分析能力;25、30(5)(6)题考查图像问题。计算题23、24、25题分层次设置,按易中难分布,以油电混合动力车、超音速汽车、经典电路与图像问题结合为背景,采用渐进式设问,注重思维和分析过程,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不同考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其中25题还呈现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这些试题都突出考查了学习物理的思维和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后续发展,为高中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同时,试题自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功能。有机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化学
体现学科价值 凸显能力考查
今年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加强能力测试,加强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测试,检测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试题难度适中,兼顾平稳和创新,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重视双基、联系实际。试题考查了物质的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守恒观,涉及的考点均为《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的核心“主干”知识,立足基础,面向全体。例如:第3题以制作防火纸的材料入题考查化合价的计算;第4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瘪乒乓球进入热水会重新膨胀为题考查微粒的特性;第5题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化学用语;第7题从工业生产二甲醚的反应入手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8题及第16题实验题中的实验仪器名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的选择,考查学生的简单实验设计与基本操作能力;第18题以测定食醋中总酸含量,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对“双基”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和学科价值。试题在形式上还注重考查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了解,避免了靠单纯记忆解决问题的现象。
试题中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如第13题以“衣、食、住、行”为主题,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合成材料、营养素、燃烧与灭火、新燃料的使用、防锈的原理、环境保护、碳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的类型等,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注探究、促进发展。试题重视双基的同时,凸显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第9、12、13、14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第15、17题考查学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过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迁移、发展为新知识的能力。试题在考查内容和范围上力求平稳,但在题型设计上则体现了创新精神,并注重初、高中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如第14题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考查元素观与酸碱盐的知识,第15题从生产流程中考查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17题从量气法测定样品纯度的实验中,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做出简单解释的能力。
试卷还体现良好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持续性学习的兴趣,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关注初高中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