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07:56 来源:经济日报
朋友获赠了一只进口锅,钢质厚重,美观大方。高兴之余,朋友犯了难。用吧,该锅是较浅的平底锅,煎鸡蛋、煎鱼还可以,炒菜就不如符合中餐烹调习惯的圆底深锅好用,而且自重较大,用起来颇费气力。最后,这只价格不菲的锅只好束之高阁。
这只锅的遭遇颇有典型性。到市场上转转就发现,进口的炊具很多,历史悠久、口碑不错的品牌不少,但适合中餐烹调习惯的产品却几乎没有。厨房用具也是如此,很多产品是为方便西餐的使用习惯设计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差别,在炊具和用具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将产品直接从产地搬到另一个饮食习惯差异较大的市场,这样的做法似乎过于简单。
俗话说,入乡要随俗,对于产品来说更是如此。产品是用于销售的,是给消费者使用的,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了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市场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室,只要进行技术创新就一定能受到欢迎;市场也不是简单的搬运,将一种产品原封不动地从一个国家的卖场搬进另一个国家的卖场。产品必须适应所在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要求,才有可能被消费者选择,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才会有根基。消费者的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以及心理因素等复杂作用的结果。生产企业无法改变影响其中的许多因素,但可以利用他们来识别感兴趣的购买者、改变产品和宣传,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要。
以汽车产品为例,不管它在已上市的市场多么畅销、得过多少奖项,要想成功投放另一市场,就必须根据使用地的路况、油况、气候、驾驶习惯等进行长时间、长距离的测试,然后根据测试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校、修改,这样的产品才会真正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使用需要,也才有可能经得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使用考验。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不仅是审美观念、穿戴习惯各有不同,对版型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身材特点不同、脚型不同,合适的服装、鞋子的版型自然不同,所以不少品牌推出了欧洲版、亚洲版、美国版,鞋子也有宽版窄版之分,以便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
面对市场特点深耕细作,是成功企业的共同选择。有些地方的消费者喜欢坐在轿车的后排,不少车型就根据这一特点加长轴距,让坐在后排的人感觉更舒适;座椅加热功能在寒冷的地区有使用需要,在温暖、炎热的地方就成了多余的设备,投放到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汽车就没有必要配备这种功能;一些地区的消费者习惯购买大包装饮料,针对这一地区的某些车型上就出现了可以放置2升饮料的大号饮料架。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可以找到很多,适应者生存,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不二法则。
所谓适应,就必须掌握好“度”,必须把握好创新与改进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永恒追求,企业必须有长远眼光进行充分的技术储备。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一家汽车公司曾经开发出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中可以安全开关300次的汽车天窗,这项技术研究投入不小,技术含量不低,却唯独忘记了市场:谁会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反复开关汽车天窗?一旦投入市场,为这项新技术埋单的必然是消费者。为几乎不可能用到的功能埋单,精明的消费者自然不会选择。幸好,这家公司考虑到市场前景,没有在整车上装备这项技术。有些企业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将高端产品上的一些高端配置移植到低端产品上,低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其市场价格相对竞争产品也大大提高,忽视了消费者对低端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和期望值,结果往往是技术过剩、曲高和寡。
不仅如此,创新技术往往成本高、耗时长,还面临着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市场接受能力等方面的风险。产品提升、行业发展的确需要高新技术的引领,市场却不愿意做高新技术的试验场和检测场。一些熟知市场运行规则的企业,往往更愿意利用现有的技术或方式,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新颖并且有所改善,或者,将某项已有的技术运用到其他领域,这样一来,技术的成熟度更高,成本相对较低,并有可能在获得一定的市场规模后继续降低成本,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
当然,仅有渐进式的改善是不能保证一家企业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也不能改变市场的现有规则。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是创新,特别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新。实际上,在许多产业内部,改善与创新是密切相关、齐头并进的。通常,长期的渐进式改善会带来技术的持续进步,随着技术进步的累积,到某个时点上,会出现惊人一跃,技术会前进一大步,产生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接着又会进入技术改善时期。如此循环往复,技术在改善和创新的推动下不断进步,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也由此得以巩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