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力度 抑制通胀更显重要

2011年06月15日 06:50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谷秀军

  6月14日有两件事引人关注,一是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CPI上涨5.5%,创34个月新高;二是下午央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在央行前期严厉调控下,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得到明显抑制,但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小视。央行在这样一个时点再次动用数量型工具,以期再次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意在应对当前的物价压力。

  13日,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5.9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目标值。5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

  毋庸置疑,5月份信贷和货币增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体现出了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当前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通过减少货币信贷投放,减轻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最终将有利于控制当前仍处高位的通胀压力。

  然而,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近期频频“破5”,高于今年4%左右的控制目标,势必引发市场的高通胀预期。这充分说明,物价上涨仍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仍然有调控的需要。

  “从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以及再早些时候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看,微观经济金融层面已走向稳健。其中,购进价格指数、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等基本上都在回落,这是比较好的事情,说明微观经济活动启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还表示,结合公布的CPI看,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些差异。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从CPI构成的变化看,促使其走高的因素也很清楚,食品占了主导地位。他进一步解释说,微观层面在第一线,肯定会最先感到政策影响,那么微观层面走稳后,传导到消费也就是宏观层面需要一段时间。目前,5月份CPI依然走高,可以说是前阶段微观层面过热的一个表现。

  赵锡军表示,CPI保持高位,还是受到前两年宽松政策的影响。比如,就M2而言,以2007年底余额为基数上涨15%,同以2010年底余额为基数上涨15%所产生的绝对数额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带来的货币供应是大不一样的。因此,M2不完全取决于速度,还取决于基数。鉴于当前超过70万亿元的货币存量,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方向仍十分必要,稳健偏紧的政策力度将有利于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控制通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显然,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还需要按照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增强汇率灵活性以及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多项措施,收紧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

  在谈到央行第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时,赵锡军认为,这是鉴于当前形势所作出的必要选择。他同时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空间会越来越小,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存贷比为75%,也就是说100元的存款中最多只有75元可以放贷,留下25元,按照21.5%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21.5元上存,留下的空间还有2%到3%。退一步说,即使存款准备金率走到极限,在存款增加很快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会继续发挥作用。值得关注的是,5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与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的规模相比呈现出较大增长。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在继续发挥央票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价格型工具利率和汇率的使用。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在坚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