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11:07 来源:上海商报
上市满一年的公司减持比例已超过六成 5月份以来高管减持2318万股
商报记者 徐志凤
昨天,汉鼎咨询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上市满一年的创业板公司,减持比例已超过六成。创业板各种负面新闻不断出现,而创业板指数相较去年12月20日的历史最高点已跌去30%。大跌固然有宏观经济和股市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的业绩造假和利润操纵现状也值得投资者警惕。
高管信心不足扎堆套现
据统计,创业板公司目前有200多家,但允许减持即上市满一年的不过79家,减持比例已超过六成。仅最近一个季度内高管净减持的创业板公司达49家。最近一个季度内被净增持的公司不足10家,且最大增持量不过6万多股。
5月份以来,创业板指数跌至900点以下,高管套现再度升温,仅5月3日到12日8个交易日,创业板高管减持高达2318万股。5月份,上市公司高管股份变动为减持的共有64次。而减持的背后是高管对相关企业的成长性信心不足,使投资者信心缺失。
上市材料“包装”掺水分
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要求,或希望高价发行,会选择在上市材料上造假。创业板公司多是中小企业,因此倾向于强调他们在细分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这些排名引用第三方数据的出处不权威,也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论证,使数据存在很大的水分。
财务做假就是把利润和收入做得很好看。一家公司可能上市前几年利润增长很稳定,但是为了表现它的高成长性,会故意隐瞒此前的业绩,这样财务报表上就显示上市前业绩出现高增长。
法律包装问题是把不合法的包装成合法。比如隐瞒实际控制人变更;一些国有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国资流失和员工持股纠纷,国有资产退出时常出现资产定价或程序不合理的问题,或者用公司的钱将国有资产私有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没有上市的时候常有偷漏税的情况,为了上市只好拼命补税。
业务包装就是将普通的业务包装得很亮丽,比如说有的企业是搞运输的,却包装成供应链管理、现代服务等,摇身变为高技术服务行业,这样就会让人觉得成长性比较好,利润比较高。
包装的过程涉及专业财务技巧,普通投资者很难分辨。比如,招股说明书上会强调净利润、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因为投资者只看这些,这些数据就会包装得很好看。至于公司业务在哪方面成长,依靠哪些业务,资金来源等,只要政策不做要求,招股说明书不会主动披露。
IPO专利造假也是屡见不鲜的造假手段,创业板上市企业这类违法问题尤其显著。
利润操纵手法趋于隐蔽
IPO申报企业涉嫌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当一家企业进行财务作假时,往往运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手段,此法最简单易行同时也最隐蔽。
隐蔽的非关联方利益输送:由于拟上市企业对于重大关联交易负有详细披露的义务,因此有企业开始进行隐蔽的、灰色的非关联方交易以规避披露义务,进而实现操纵利润。
明显的关联方利益输送:虽然重大关联方交易历来是监管层核查的重点,但仍有拟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开发性支出资本化:新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年报开始,开发性支出可以有条件资本化。由此,部分拟上市企业开始利用这一规定进行不当的降低费用进而增加利润。
毛利率作假:投资者有时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拟上市企业,即毛利率在逐年攀升,净利润也在持续增长,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水平,同时现金流量表中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得的现金却越来越少。
偷税漏税:对于一家拟IPO企业而言,偷税漏税是比较低级的利润操纵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此类企业并不少见。
提前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提前确认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增加息息相关,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目标,与经销商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计入应收账款,从而增加收入和增加利润;或者企业直接利用开具假发票、白条出库等手段进行收入虚增。
推迟费用确认:一些企业将本在当期发生和了结的费用刻意延迟到下期确认,或分期进行摊销,这都会造成降低成本进而虚增利润。
汉鼎咨询认为,必须加强对IPO所有环节的漏洞管理,加强对违法IPO的打击力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