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6日 08:07 来源:经济日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是医改工作的重点。今年是医改攻坚年,备受关注的基层医改将如何推进?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近日表示,要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力促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力保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孙志刚指出,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各地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确保百姓得到明显实惠,确保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各地普遍加快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度,基层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已得到明显加强。目前,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在岗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补充了全科医生;全国有超过4.2万家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现已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8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群众基层就医的药费负担明显减轻。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已经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是基层机构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从6月份开始,集中2至3个月推进综合改革,初步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
“医改实施以来,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也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路径。”孙志刚表示,“保基本”就是合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有效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做到广覆盖和可持续;“强基层”就是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形成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建机制”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彻底根除以药养医顽疾,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孙志刚认为,必须彻底破除“以药养医”的旧机制,重新构建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充满活力的新机制。在新机制下运行的基层医疗机构,将不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是真正回归到了公益性;医生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而是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药品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的功能。
今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医改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建机制的力度,使增加投入成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孙志刚表示,“建机制”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
据介绍,推进综合改革包括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推进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省级招标采购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等方面内容。
孙志刚坦陈,实施综合改革,涉及多方面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制度设计和操作难度大。其中,人员分流安置、绩效考核、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是改革过程中的3个难点。“因此,必须创造性地突破改革的难点,确保从旧制度平稳顺利转入新制度的运行轨道。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孙志刚指出,推进基层医改,主要责任在县一级,必须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入新机制运行轨道,然后根据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提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