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2011年06月20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河南省洛阳市白土乡马超营搬迁扶贫新村景象。 (资料照片)

  阅读提示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途径,激发贫困地区内在发展活力,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定西市、洛阳市、毕节试验区三个地方的做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甘肃省定西市:

  创新思路谋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线,推动了全市扶贫开发的进程。

  地处甘肃中部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会处的定西市,气候十分干燥,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以上。这里山大沟深,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定西市作为甘肃扶贫模式创新示范的主要区域之一,率先示范推广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新方式,共投入资金32026万元,累计在449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同时,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初步解决了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项目户都形成了一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两项以上种养业增收致富技术;强化了集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扶贫开发中,定西市还注重以产业开发为支撑,大力提升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2001年以来,定西市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5亿元,加大了对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繁育实体、标准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营销主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2010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3%,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与此同时,定西市把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加大了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以来,以贫困乡村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对象,以提高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定西市开展了建筑、电动缝纫、家政服务、保安等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4.26万人,实现就业3.83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以上。

  2006年以来,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定西市把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组织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制、新模式。全市共在7县区的89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411.67万元,加入互助社的农户5524户,占试点村总农户的53.6%。在发展扶贫互助合作组织的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和带领农村群众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10年来,国家和甘肃省共下达定西市各类扶贫资金15.4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79亿元。到2010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702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0.2万人下降到39.33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后5年,定西市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行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试点扶持,继续坚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加快走出“扶贫引领、产业支撑、示范带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洛阳市:

  搬迁扶贫结硕果

  河南省洛阳市立足本市实际,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搬迁扶贫工作,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洛阳市是革命老区集中地区和河南省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都处于豫西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薄弱,而且大部分村分布在深山区,村民长期过着“点油灯,推石磨,手拉肩扛上山坡”的生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严重困扰着山村百姓,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洛阳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扶贫、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着手实施扶贫搬迁,对处于恶劣条件居住的村民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搬迁意愿等进行排查摸底,登记造册,一户一卡。

  为了让搬迁群众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尽快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洛阳市在搬迁地点上选择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向旅游景区服务区集中、向产业集聚区生活区集中、向县城区集中,并使搬迁户享受到了减免相关费用以及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搬迁扶贫工作中,针对那些想搬迁而又特别困难的农户,洛阳市结合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对搬迁扶贫资金实行差别化管理:对一般的贫困户,每户平均补贴标准为1.5万元;对收入低的贫困户,按照平均补贴标准的1.5倍进行补贴;对享受补贴政策后建房仍有困难的贫困户,按照平均数的两倍进行补贴;对于个别特困户,政府全部包下来,实施搬迁。

  这一系列优惠措施的相继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自愿搬迁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洛阳市先后投入资金10.5亿元,建设安置点334个,搬迁群众20394户84763人。搬迁后的群众,宜商则商,宜工则工,通过就近经商、外出务工、发展旅游经济等多种途径,实现了脱贫目标,80%以上群众不仅脱贫,而且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自2001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扶贫安置房10万余间,修建水泥路420公里,架设电路194公里,65%的搬迁户用上了沼气。新建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有近三分之一的搬迁扶贫安置点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10年间,洛阳市贫困人口累计减少30余万人,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51元增长到2010年的4511元,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

  多措并举促增收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毕节试验区地处贵州西北部,川、滇、黔三省接合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区8个县市中有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5个县被列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0个乡镇(办事处)中有173个乡镇被贵州省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4508个村中有2587个村被贵州省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毕节试验区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先后实施了“五个百亿”和“六个百万亩”产业工程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07年至2010年,试验区共投入中央及省级财政产业化科技扶贫资金21140万元,在8个县市重点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并整合“三江源”生态治理、老区贫困县“一个确保”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经果林产业。

  同时,毕节试验区着力推进科技扶贫,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推广载体和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并加大贫困群众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毕节试验区还着力推进社会扶贫,建立和完善部门帮扶机制和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扶贫制度,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党建“1+1”帮扶、“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促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2010年,试验区将全区20个一类贫困乡镇作为地区集团式帮扶定点乡镇,安排了110个地直单位定点帮扶,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帮扶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毕节试验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以来,全区改造茅草房2万多户、农村危房18万户;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3632公里;250余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23.93万口,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殷俊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