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1日 08:28 来源:经济日报
6月20日,CA4409次航班缓缓地降落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昌都邦达机场。
“没有走出机舱前,你绝对体会不到邦达机场的成功通航是人类民用航空飞行史上的奇迹。”同行的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刘葆说,邦达机场位于藏东昌都地区邦达大草原、玉曲河西岸狭长山谷中因而得名。机场所在地气候恶劣,冬天风速常达到30米每秒以上,冬春气温常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机场上的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约60%。在此建设机场,通航的难度可想而知。
“邦达机场修建前,从成都到昌都至少需要翻山越岭走几天几夜。不过,更难修的还数昌邦公路!”在同行的司机玉龙看来,昌邦公路的建设历程和邦达机场一样充满艰辛。
顺着玉龙的手指,一条如玉带般的崭新公路在山谷中若隐若现,“玉带”盘绕在横断山脉西部,与沿途亮丽的金河河水、淡绿草原形成了美丽的画卷。更让人惊奇的是,行驶在“玉带”上丝毫不觉得颠簸。
“在年拉山隧道那段工程没修好时,附近路段经常发生塌方事故,这短短1200米的年拉山隧道通车后,不但行车安全有了保障,还节省至少半小时车程。”玉龙说,2010年4月,西藏自治区投资数亿元开始昌邦公路翻修工程,至10月份时修缮完工,昌邦路成为了一条美丽平滑的“玉带”。
“路通好了,桥架齐了,进出伯舒拉岭等地区更方便了,我们藏东的青稞、荞麦运往藏北藏南的市场更方便了。”在年拉山隧道的吉塘检查站,江林罗布骑在自家摩托车上边清点货款边告诉记者。加卡村附近的昌都县奶牛养殖基地,村民们有的笑着跟路人打招呼,有的人正在忙着装车运货,脸上洋溢着微笑。
昌都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仁青永宗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昌都,交通十分闭塞,主要以骡马驿道为主,运输全靠人背畜驮,公路里程为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公路及邦达机场等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和改造工程,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昌都地区通车里程达10686公里,年货运量95万吨、客运量89万人次;固定电话用户超过7.2万户,是1959年的725倍;移动电话用户9.1万户,比2000年增长40倍;138个乡镇全部通邮,全地区邮电通讯业务收入1.64亿元,是1959年的602倍。
“交通、邮电事业的突飞猛进,推动了昌都地区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仁青永宗介绍,截至2010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67.07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13倍,粮油总产量达16.6万吨,较1958年增长近3.6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次产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已由1990年的71∶5∶24调整为2010年的23∶39∶38。
2010年,昌都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6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30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