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忠诚大爱铸就“四个一”

2011年06月22日 08:18 来源:经济日报

  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聚集地。几十年来,这里的专家和教授们,以人民军医的名义捍卫着呵护生命事业的神圣和尊严。其中,有7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挺身站立在头排,撑起救死扶伤的一片蓝天。

  他们是: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已故)、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烧伤整形专家盛志勇、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王士雯、骨科专家卢世璧、肾脏病专家陈香美、创伤医学专家付小兵。

  用忠诚铸就一面旗帜,高扬军人党员本色

  “我虽然是一名院士,但更是一名战士。当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时候,作为白衣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当然要冲在前线。”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带着助听器、拄着拐杖坚守在救治一线。

  非典期间,患有严重颈椎病又刚刚做完中耳修补术的王士雯院士,向医院党委递交请战书,像战士一样进入了临战状态。坚守在治疗非典病人的前线。

  成昆铁路建设时,山洪冲毁了必经的木桥,盛志勇院士依靠一条钢索,吊着滑轮、绑上木板,滑过深涧去抢救受伤的战士。他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专门学习实验外科学的年轻学者。

  作为获得日本北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外国女研究生,陈香美院士毅然婉拒日本方面提供的高薪和优厚条件,执意回到祖国。

  用拼搏铸就一座高峰,攀登医学事业制高点

  “院士群体”的7位院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权威专家,他们用创新和拼搏浇筑出了丰硕成果,不仅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同时也走上了国际舞台。

  付小兵院士立足于国内进行的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

  在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黄志强院士首次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轰动。此后,他发明并创造了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难题。“是勤奋给我铺平了道路”,黄志强院士这样总结自己。

  姜泗长院士,是我国现代耳鼻喉科的先驱。为了解国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英语。“我不是十分聪明,也没有小聪明可耍,我用功啊!”姜泗长院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科室的同事们回忆起姜泗长院士晚年的日子感叹道,“姜老上楼时嗒嗒的拐杖声,就像是催人奋进的鼓点啊,他会问我们‘今天有大手术吗?’‘手术顺利吗?’”

  以大爱铸就一颗仁心,照亮患者求医之路

  “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始终是7位院士的绝对共识,他们用“天使之心”的仁爱去点亮病人的求医之路。

  被誉为创伤救治“回春手”的付小兵院士讲道,“医学科研选题的定位,一定要放在为临床服务这一基准上,只有造福于临床,能指导临床,才能取得大的收益。这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为抢救一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陈香美院士在剖腹产术后第7天,冒雨到病房并亲自为患者做肾穿刺治疗,硬是把这位病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天冷时,卢世璧院士每次为病人检查前,总要先把器械焐热、把手搓热;做神经损伤检查时,他会一边把病人的感觉障碍范围画出来,一边用数码相机拍下来,以便病人复查时参考。

  用奉献铸就一架人梯,甘做基石强队伍

  “院士群体”的7位院士,每一位都是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很多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学者。

  “能成为姜泗长的学生,那是莫大的幸运。”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副组长杨伟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1979年做第一例神经瘤切除手术时,姜老师曾在自己的身边守了7个小时。

  作为王士雯院士的第一个硕士生,心脏救护专家丁殿勋谈到自己的导师时充满了感激,“毕业时我没有坚持留在王教授身边,她不但没有责怪我,还积极帮助我联系单位……”

  盛志勇院士谈到,只有培养出人才,医学事业才后继有人,他们的努力也才更有价值。他捐出“全军重大贡献奖”和“一代名师”的全部奖金,成立了“盛志勇医学基金”和“盛志勇医学成就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