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二问 工业何时才能又强又大?

2011年06月23日 06:26 来源:时代周报

  文:关晓蕾 罗天昊

  “新中国成立前夕,茂名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作坊,机械化工厂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片空白,工业生产能力极其薄弱……”

  这是一段记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数据库“广东工业发展史专题”中描述有关茂名工业早期发展的文字——由于并未设市,当时的茂名更多时候被称作茂名四县,和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路径大致相同,其早期的工业发展历程由制盐、建材、陶瓷、纺织等传统手工业填满。

  随后,茂名随着国家石化基地的落户而建市,“工业立市”自然而然成为当地政府把握城市发展走向的战略方针。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茂名的工业发展进程并不如想象中理想。

  “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强而不大,服务业不大又不强。”2009年,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第三场粤西现场会上,曾经这样给茂名断症。

  汪洋对茂名现存发展障碍的分析一针见血,而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持以“工业立市”为发展战略的茂名,“工业强而不大”无疑是其目前最尴尬的现状。

  路径偏离

  从茂名建市后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石化基地的落户或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地方工业从传统五小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

  以1963年为例,随着茂油公司各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其工业水平在建国初期仍停留于传统手工业阶段的茂名迅速兴建起了市化肥厂、农机修理厂、机械厂,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工业为主,电力、化学、建材、纺织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之后,茂名工业的发展与石化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根据石化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初步形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工业体系——茂名市与茂油公司于1981年联合组建茂名市化工纺织联合总厂,开发石油化工系列产品,生产丙烯腈和有机玻璃单体就是对茂名八十年代工业发展概貌的最好注脚。

  然而,就在茂名加速重化工业发展进程、愈发将赌注押在茂名石化身上的同时,其工业内部结构事实上正在逐渐暴露出潜藏的问题。

  以2009年为例,茂名生产总值为1239.80亿元,第一产业237.08亿元,第二产业460.93亿元,第三产业541.79亿元,茂名工业占比竟然不足40%,可谓工业化严重不足。同时,在茂名的工业比重中,重工业比重已经超过80%,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在茂名的重工业中,石化占据了相当部分,而茂名石化这个“外来大和尚”几乎长期霸占着当地龙头企业的地位——茂名石化的一柱擎天,帮茂名撑起了当地工业的一片天空。

   但是,利剑往往是双刃剑。

  过分依赖茂名石化,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按目前国际平均效益推算,原油炼制、乙烯生产和精细化工三个链条石油产品的经济效益比率是1∶5∶10的关系,但在茂名石化产业链中,这一经济效益比率未见体现;除此以外,茂名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业的比例为1∶0.5,远低于国际通行1∶50的增长系数。

  可见,“油头大,化身小”的结构性矛盾在当地石化产业中属于突出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茂名的石化产品后续加工能力仍然薄弱,没有反映出石化项目“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最大特点,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与“南方油城”的形象相去甚远。

  而近年,政府对于当地发展石化产业的前景又有了新的提法。

  “政府提出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新目标,茂名本身有这个潜质,却错过了好几个往这上面发展的机会。”在《茂名晚报》一位老记者眼里,茂名这个老牌的石化基地,已然错过了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先机。

  所谓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语出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把茂名的石化基地打造成为世界级水平。但从现状来看,这个目标更像一个距离遥远的愿景。

   与此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一石独大”的产业格局,对于茂名的产业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长期以来,茂名本土经济不振。相比之下,珠三角的众多城市都曾产生过一些全国性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的代表深圳——华为、中兴、腾讯等驰名全国,规模庞大;工业城市的代表佛山——美的、科龙、万和等亦是行业楚翘,而茂名则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在广东叫得响的本土企业,形成了一业独大而百业凋零的怪局。

   同时,茂名石化的“一枝独秀”,亦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毕竟,茂名石化的本质还是央企,只不过是暂时落户茂名而已。既可以来,也可以走。如果茂名不能培育其他支柱产业,他日有变,则茂名经济有空心化的危险。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先例。

  在湖北,十堰曾经因为二汽的落户,逐步兴起,崛起为湖北西部经济重镇。但也因此,汽车行业在当地一业独大,至2003年,十堰经济随着二汽迁移到武汉而遭遇重创。茂名如果不能早作准备,十堰的今日则有可能成为它的未来。

  “守着一座大央企,相关产业发展不起来,非法炼油厂一大堆,地方本身的工业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还怎么发展?!”在民众眼中,罗荫国时期的茂名政府空有喊口号的姿态,对于扶持地方工业、开发石化下游产品并无动作。而政府的不作为无形中成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消极力量,让这座城市的工业发展身陷困境。当地工业的强而不大,也就在所难免。

  未来与挑战

  “南国油城”,弹指50年。

  虽然美国AP、广州化工等化工行业巨头已开始落子茂名,但新任政府班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于,尽管茂名属于老牌石化基地,产业基础深厚,却由于此前的发展多被耽误,错失先机,在竞争氛围更显浓烈的未来,其命运仍然充满挑战。

  广东,一个资源和能源匮乏的经济大省,对于石化行业向来重视。早在2009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及要将石化列为重点发展、加快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之一。并规划“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欲将自己打造成为“亚洲石化基地”。

  而广东在同年出台的《广东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当中,更明确提出了未来将重点打造茂名、湛江、惠州等多个石化基地。

   同时,广东还将建成沿海带状动态产业集群,湛江—茂名—广州—惠州—粤东等有大港口、交通方便、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布局石化、钢铁等重化产业,目标在于2020年实现炼油过亿吨。

  而无论是珠三角区域的发展纲要,还是广东省石化行业发展的整体纲要,都突破了单个企业,单个区域的界限。将广东的一个石化之城演变为五大基地,打破了茂名石化一统南天的局面。

  2009年3月,中石油炼化项目成功落户揭阳;6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投产;8月,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科炼化最终选址湛江;9月,中委石化项目落子揭阳……

  石化项目的纷纷落地标志着广东新一轮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布局的完成,而由此各自形成的石化产业基地在已然对老牌石化重镇形成夹击之外,更预示着未来各城在做强做大石化产业上可能发生的激烈竞争——未来,茂名石化占整个广东石化的行业的比重将下降到不足30%,优势被稀释。

  此外,茂名在广东石化产业上的龙头地位还将面临着来自“老大哥”湛江的严重挑战。

  过去,茂名是著名的南方油城、华南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甚至,茂名能够成为非珠三角中唯一的中国百强市,石化产业居功至伟。

  然而随着中科炼化的落户,湛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千万吨级中科炼化项目落地湛江之后,湛江的炼油产能超过了2300万吨。而茂名虽然将茂名石化的产能提高到2000万吨以上,但是离其“十二五”期间达到4000万吨产能的目标还很遥远,如果不能争取到新的石化巨头的落户,茂名的希望渺茫。

  而就投资环境而言,湛江显然比茂名更有优势。中石化投资茂名,某种意义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科炼化落户湛江,则是湛江自身魅力在港口、区位等方面的体现。此外,茂名石化一业独霸,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的多元和聚焦。

  这意味着茂名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尽快找准定位,避免在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被边缘化。“出路就在于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石化工业的优势,又加快培育其他新型支柱产业。”省委书记汪洋曾这样为茂名指路。

  然而这座老油城的现状毕竟积重难返,情势不容乐观。

  对比同样因石化兴市的大庆,这座中国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在通过石油石化经济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后续问题:在不断形成集炼油、化工、化纤、塑料为主题的化工产业群之外,还默默进行着二次创业,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形成了石化和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1+5”的接续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自的产业集。将地方工业也锻造成推动大庆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

  反观茂名自身。虽然在省内“双转移”大浪潮汹涌之际,承接了毛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海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转入,但产业转移园内资金缺口大、土地征地困难等突出问题又同时制约着“有茂名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

  历史悠久的石化重镇何时才能浴火重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