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提升质量效益 深化“农超对接”

2011年06月23日 07:48 来源:经济日报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蔬菜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质量效益水平,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安徽省蔬菜瓜类播种面积1400万亩,产量2750万吨,单产1965公斤;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皖北和沿江棚室蔬菜、皖南和大别山区高山蔬菜、沿江水生蔬菜、黄山和九华山旅游蔬菜等四大优势蔬菜产业带。

  去年,安徽省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后5年,安徽将力争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安徽省将根据各地区的“特长”进行分工,打造“五大优势产区”。

  而且,安徽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千亿元蔬菜产业。

  保供应??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这几天,合肥市肥东县蔬菜种植大户黄志贵正忙着采收最后一批大棚生产的茄果类蔬菜,准备“腾棚换茬”改种伏缺菜。

  盛夏高温对叶类蔬菜的生产不利,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被称为蔬菜伏缺期。为了确保合肥伏缺期蔬菜供应充足,合肥市农业部门提前谋划,积极引导和鼓励菜农发展伏缺叶类蔬菜的种植。“今年全市计划发展4000亩左右的伏缺蔬菜生产,其中,庐阳区、包河区各发展1000亩,肥东、肥西、长丰等三县共发展1000亩,还在合肥周边的舒城县、庐江县合作共建伏缺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合肥市农委的李俊说。

  “十一五”期间,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一直是合肥市“菜篮子”工程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合肥市蔬菜生产已形成了城区蔬菜产区、近郊蔬菜产区、沿湖水生蔬菜产业区、江淮分水岭旱作瓜果产业区和合肥经济圈合作产业区等5大产区。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合肥市蔬菜瓜果面积达103.9万亩,蔬菜瓜果总产151.3万吨,与2009年、2005年、2000年相比,面积分别增长8%、43.4%、93%,产量分别增长11.6%、44%、96.6%。

  过去的几年,由于出台了鼓励设施蔬菜生产的措施,安徽各地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去年安徽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00万亩,同比增加8.7%。

  2010年,安徽省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重要着力点就在于“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建设。

  《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城市郊区保供蔬菜、皖北和沿江棚室蔬菜、皖南和大别山区高山蔬菜、沿江水生蔬菜、黄山和九华山旅游蔬菜等五大优势产区,打造一批瓜菜和食用菌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同时以设施园艺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高效蔬菜产业带。力争今后5年,在蔬菜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每年新增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20万亩。

  此外,安徽还提出,将在今后5年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3万个规模化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场(区),力争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改造修复精养鱼池100万亩、建设30个水产大县、2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力争全省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商品率达到90%,果农年人均收入增长8%以上。

  通过一系列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落实,安徽将在5年内争取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的目标,并使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使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丰富、更安全。

  促流通??

  深化“农超对接”

  在合肥市包河区上班的黄晓玲发现,婆婆最近不再起早到菜市场买菜,而是在吃完早饭之后,带着孙子去附近的超市逛逛,顺便捎一些新鲜蔬菜回家。“超市菜不是更贵吗?”小黄忍不住问婆婆。而婆婆回答说:“小区几个老太太告诉我超市菜便宜,我去了几次,还真有不少菜比菜市场还实惠。”

  合肥市农委副主任张厚伦告诉记者,我国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传统模式是农民——当地批发市场——贩运商——本地市场——超市。“各个环节的成本,最后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近日,合肥市启动了农超对接仪式,12家大型超市现场与多家蔬菜基地达成直采协议,2.3亿元的蔬果将直供超市。

  生产企业,包括农户和合作社,以及销售商、消费者“三赢”,是农超对接的理想效果。

  实行“农超对接”后,农产品通过菜农或者专业合作社直接进入超市,大大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而农民也能够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实现增收。“这也是现在不少人会觉得超市有些菜卖得比菜市场还便宜的原因。不是超市亏本赚吆喝,而是采购成本降低了。”张厚伦说

  在合肥,不少超市在蔬果区打出“农场直接供应”的醒目牌子,这些农场直供的蔬果不仅价格较为便宜,也十分新鲜。在采购高峰时期,合肥市农超对接蔬果采购量占到全部采购量的20%以上。

  据了解,目前合肥市的几家大超市均在安徽省内选择了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合肥农超对接销售量已达超市果蔬销售的20%左右,今年底有望提升到30%左右。

  “直接采购到底能让菜价便宜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产品应该降幅也不同。”合肥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可健说。

  不过,各大超市对于直采带来的降幅给出了比较直观的答案。红府超市生鲜经营部郑超经理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该超市直采的蔬果、干货等农产品已经达到总采购量的30%,与安徽省内20多家农业基地有着合作,今年还会更多。

  农超对接只是直接采购的一种形式,而要使更多市民受惠,直采的形式还要逐步完善。在合肥,不少大企业、餐饮公司、大中专院校也纷纷与蔬果基地签署合作协议,让更多的人吃到便宜放心的蔬菜。安徽中庆兆春高校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在安徽承办农校对接营运平台快一年了,截至目前,已经涉及57所高校的177个食堂实现规模配送。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农校对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可比市场同期价格低10%至15%,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不仅有农校对接、果蔬基地与企业直接对接的农企对接、与餐饮企业对接的农餐对接,以及农宅对接、农市对接等成为农超对接的补充形式也逐渐开始推广。

  抓监测??

  强化信息体系建设

  “我们的菜都是从周谷堆批发市场进来的,放心吧!”在合肥市凤阳路菜市场经营户周冬梅说,“周谷堆市场的所有蔬菜都是经过市场监测点检测过的。”

  合肥市的五里井附近菜市场、九华山路菜市场等,记者从经营户那里听到了几乎一样的话语。

  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关的闸门。“近年来,我们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合肥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张玉山说。

  周谷堆市场农副产品质检中心检验员杨铭告诉记者,按照该市场管理规定,他们每天都是在下午1点半之前对进场的蔬菜来源、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不合格的会立即进行封存,在向管理部门、职能部门进行汇报的同时,通知所有经营户同等货源地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直到检查结束确保无害才能销售。

  2009年7月,安徽省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在安徽省和县成立。“我们把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列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划,逐步建立以省、市、县三级检测站为重点,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检测点为基础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安徽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主任王亚林说。

  为进一步加大对蔬菜质量的监管,安徽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扩大“三品”认证和名牌认定。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在生产、流通、加工、包装环节上推行全程监控。加强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

  蔬菜批发市场还是农产品流通中供求信息及价格行情的“晴雨表”,在市场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周谷堆,信息采集发布采取专人负责、定时发布制度,信息采集品种达300多个,包括100多种蔬菜、50多种水果、30种水产品,15种畜禽肉类产品、20种粮油、150种禽蛋干调产品的价格信息及交易情况。”张玉山告诉记者。

  根据每日采集的价格信息,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信息员每月编制蔬菜、水果、水产、肉类产品、粮油、干调等各主要交易品种的价格曲线图、数量柱状分析图,同时每周定期分析各交易品种行情动态,包括上一周市场整体交易情况综述、场内交易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肉类、干货禽蛋等品种的成交情况、价格涨跌指数等情况,并对下周行情趋势做出分析预测。

  “我们依托全省城乡市场信息监测直报系统和安徽省物价网,加强对省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经营蔬菜的大型超市的运行情况及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预测预警。”王亚林说。

  现在,安徽省正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的建设,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应急反应机制,组织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蔬菜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时迅速反馈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

  (本系列报道完)

  近日,合肥市启动了“农超对接”,12家大型超市现场与多家蔬菜基地达成直采协议,2.3亿元的蔬果将直供超市。

  图1 在合肥包河区一家超市内,顾客正在选购蔬菜。优惠的菜价让社区居民喜上眉梢。

  图2 超市内销售的农场直供蔬果不仅价格较为便宜,也十分新鲜。超市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蔬菜。

  图3 超市采购部门负责人到大圩镇实地考察蔬菜种植情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