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4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江苏省南通市在2008年率先启用国土资源部统一版式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图为南通海门市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前驻足观看。
图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
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五年的工作?
徐绍史:“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显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过去五年,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积极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29%。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7万亿元。新增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56亿吨和3万亿立方米;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71亿吨、铜1656万吨、铅锌3345万吨、铝土矿5.1亿吨、金2226吨。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石油近10亿吨,天然气超过3800亿立方米、煤炭140亿吨、铁矿40亿吨。
国土资源保护和监管秩序持续向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全国土地整治面积6000多万亩,新增耕地2000多万亩,农业生产能力提高10%—20%。完成了125万平方公里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和165万平方公里54种土壤微量元素测评分析。整合矿区6574个,减少矿业权2.6万多个。土地矿产违法违规形势逐步好转,尤其是近三年来,违法建设用地宗数、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平均分别下降25%、24%和26%,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案件发生率下降32%。
国土资源维护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供地超过68万亩。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30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00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19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帮助缺水地区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问题。
国土资源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国土资源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土地、矿产、地质勘查和地灾防治四项基础规划全面完成。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土地、矿产“两法”修改稳步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利用现状调查和矿业权核查取得积极成果,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国1∶5万区调和航磁工作程度分别达到23%和39%。全系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部门公信力不断提升。
在“十一五”国土资源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是坚持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既抓顶层设计、又抓业务基础,统筹工作布局,为国土资源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坚持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管理理念、职能和方式转变,为国土资源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推进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有机交融和深度结合,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践行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记者: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土地和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上升,国土资源管理形势依然严峻。您如何看待土地管理的两难局面?
徐绍史:“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肩负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历史重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局面。一是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二是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资源刚性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消费大国,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管理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土地管理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日益突出。
“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之间的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和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快水利、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等,用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2011年,虽然中央要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但各地加快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土地需求十分旺盛。与此同时,土地供给相对不足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并存,节约集约用地的难度很大。
近几年,各地在国土资源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已经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深入推进的难度加大。从土地管理来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征地制度改革等,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审批制度、管理方式的改革,还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既不能等、要积极探索,又不能急、要稳妥有序,更不能乱、要依法依规。改革创新需要在协调配合中不断凝聚共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执法形势总体向好,但违法违规用地依然总量大、比例高,从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结果看,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和部分行业用地违法问题严重,土地管理的形势更为复杂。
面对复杂的形势,对照中央的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土资源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方位、承担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更加准确地定向、定位、定思路,改革创新,善治善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切实有效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
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徐绍史: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把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年度行动是我们落实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重要平台,我们将持续抓好,不断深化,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差别化供地政策。一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因地因时制宜制定政策,强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二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差别化用地政策。探索实行精细化、差别化管理。三是系统总结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以及改革试验中临时性应急措施和特殊政策,及时规范上升为制度性政策。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用地调控。科学编制和实施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认真总结、规范和完善“限房价竞地价”、“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房地产用地出让模式,推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继续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的动态监管,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整治清理,加大违规违法房地产用地信息公开和查处力度。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认真总结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验,开展开发区、高新区等各类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调查清理。组织实施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加强矿山企业“三率”考核,运用经济手段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设一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基地。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全面开展达标建设,不断总结推广新模式、新机制,推进理论创新。
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采用信息化手段等有力措施,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探索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的方式。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和土壤微量元素测评分析成果应用,探索成果动态更新机制,促进耕地质量保护。
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的通知》要求,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情况的清理检查。二是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10个重大工程,落实配套资金和工程监管,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示范省的建设。三是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真正把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这件利国利民、利乡利城、利农利工的好事办好。
全面强化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一是坚决贯彻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毫不松懈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土地督察工作。完成6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例行督察,加强对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土地调控政策和重点地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督察,不断强化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业务的全程监管。二是完善执法监察体系。坚持每季度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一批违法案件。切实抓紧做好2010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和实施问责相关工作。建立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和纪检监察机关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省、市、县四级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工作互联互通,及时发现和报告土地、矿产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投入使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要高举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两面旗帜,实现“地质找矿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目标,着力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崇高的生命任务,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治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记者:在增强国土资源发展动力方面有哪些考虑?
徐绍史:改革创新始终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夯实工作基础,提升队伍素质,着力增强国土资源发展动力。
要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城市批次用地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改进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依法及时落地。开展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组织实施煤炭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
要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并逐步深化试点工作,探索缩小征地范围途径和方式,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
要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及时出台新修订的划拨用地目录,逐步扩大有偿用地范围。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认真总结、规范和完善房地产用地出让模式,推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规范矿业权协议出让。建立健全土地和矿业权有形市场。加快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有序开展采矿用地改革试点,总结完善相关制度。
要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抓住当前矿业繁荣的大好时机,持续推进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加快企业化,鼓励走勘采一体化道路或技术服务道路。加强政策、信息服务,积极推动地勘单位“走出去”。按照“整体规划、急需先建、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大力推进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竞赛。探索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
要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执行力。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创先争优工作,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执法监管,切实管好用好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前特殊的发展阶段,面对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我们一定要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充沛激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加强调研、关注基层,尽职尽责、善治善为,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链接)
“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统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各业各类用地合理需求。加快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坚持把强化国土资源保护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创新完善耕地保护和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总量调控、分区管理和准入管理,强化对重要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采管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海洋资源保护,维护海洋权益。
坚持把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攻方向。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增强资源节约观念,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完善节约用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创新矿产资源节约技术和机制。
坚持把服务社会维护权益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准则。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促进民生建设,发挥资源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收入调节、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调节、引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房地产调控。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好征地补偿安置,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拓宽地质服务领域。
坚持把强化执法监管和土地督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察、社会监督”的执法监管体系,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全面实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坚持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制度,从重计划配置、项目安排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转变。转变管理职能,从重行政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监督、宏观管理转变,做好保障和服务。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保护,兼顾当前与长远,今后五年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国土资源保护成效显著。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土地整治总面积4亿亩以上,补充耕地2400万亩。钨、锡、锑、稀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和特定矿种的保护明显加强,地下水、地质遗迹和地质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0处以上,形成10处以上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65亿吨、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煤层气8500亿立方米、页岩气6000亿立方米、油页岩1000亿吨、煤炭3000亿吨、铁矿石100亿吨、铜1500万吨、铝土矿8亿吨、铅锌4000万吨、金1600吨、钾盐3亿吨。南海北部、东海海域和陆域冻土区水合物资源勘查锁定3—5个富集区并优选目标实施试采。促进和带动企业油气勘探开发,形成1—2个具有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勘探后备基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新增建设用地总量3450万亩。海洋经济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基本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加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矿产资源整合取得显著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
国土资源服务民生取得重大进展。民生用地供应优先保障,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征地制度不断完善,征地范围逐步缩小,征地程序严格执行,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做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初步建立,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废弃地复垦取得明显进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35%以上,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新建、在建矿山废弃地全面复垦利用。
国土资源管理秩序进一步好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与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综合监管平台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确立,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不断完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国土资源市场配置和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初步建成,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合理的资源价格、收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基本形成。国土资源规划计划管理不断完善,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的资源调控机制初步建立,与财税、产业、信贷、环保等政策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升。
(本版图片由国土资源部提供)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